毛泽东是如何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
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那一天起,毛泽东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朝鲜战场上了。毛泽东一生指挥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统帅过百万以上的大军,同时在几个战场上与敌人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他有着高人一筹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但是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对他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这是在一个新的战场上——国外战场,同一个新的敌人——具有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军队作战。怎样取得胜利,这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新的经验。
毛泽东在指导第一次战役中提出的战略和战役的指导思想,对于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以及以后几次战役的胜利,意义重大。
初战必胜,这对于出国作战的志愿军来说尤其重要。第一仗能不能打胜,将决定志愿军入朝后能不能站得住脚。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过着十分紧张的生活,睡眠极少。他每天批阅大量材料,前方的电报以及各方面的情报,一个接着一个,毛泽东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加以分析,很快作出决断,指导前方作战。毛泽东当时57岁,精力也十分充沛。根据敌情的变化,毛泽东在10月21日凌晨2时30分,致电彭德怀等,正式下达第一次战役的部署。他看出麦克阿瑟在战略判断上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未料到我志愿军会参战,所以敢于兵分两路前进。他断定,这将是争取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10月25日上午,南朝鲜军一个加强营被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个团,以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术,将其大部歼灭,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中国人民一直把这一天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纪念日。随后志愿军经过13个昼夜艰苦作战,歼敌1.5万余人,重创号称“王牌军”的美军第一骑兵师一个团,狠刹了一下“王牌军”的威风。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在第一、二、三次战役的战略进攻和第四次战役的积极防御过程中,在中朝军队同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反复较量中,毛泽东对朝鲜战争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他对抗美援朝战争总的指导方针,概括为“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并在第五次战役中,形成了“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方针。
在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有些人的头脑里速胜思想有所生长。对朝鲜战局的发展前途应当怎样估量?是速胜,还是持久?这是摆在毛泽东面前需要作出回答的一个重大方针问题。毛泽东根据两次战役的经验,并听取了彭德怀等人的意见,对朝鲜战局的发展前途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战争仍然要做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情况。要懂得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伪军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