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不可或缺的体育符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红色体育事业在“觉醒年代”中萌芽,在延安宝塔山下、延河之畔发展壮大,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人们热情洋溢地投身国家建设倾注了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深深镌刻在百年党史之中。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历史回响
上世纪初期,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而四方奔走。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至暗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东亚病夫”,这是西方列强当时加之于旧中国的屈辱称谓。胸怀救国救民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革命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用辩证和唯物的观点全面论述了体育的目的、意义、价值、作用以及锻炼方法等。这篇文章的发表,被视作是红色体育的光辉起点。
在中央苏区,三大球、田径和体操项目就有所开展。中央苏区的体育运动,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主体。
在延安时期,1937年党中央举行了“五一”运动会,体育鼓舞了抗战士气,有效配合了军事斗争。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体育设备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空地上树一根木桩,钉块木板,安上铁圈就是篮球架;自己动手用麻绳结织排球网;牛羊皮内装着棉线或鬃毛包缝起来就是球。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阻碍体育运动的开展。
1942年,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吸引1300余名运动员参赛,这次运动会也成为延安时期党中央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会。直到今天,那些红色体育事业在黄土高原上留下的历史回响,仍然萦绕在耳畔。
图为运动会上的女子篮球比赛。新华社发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成为强筋骨、健体魄、树信心、聚人心的有效革命方式。
百年梦圆
1908年,著名的“奥运三问”被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办一届奥运会?那是中华民族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份渴求。
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曙光中,中国体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兴建体育场馆,建立体育学校,组建优秀运动队。一系列举措在普及群众体育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新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得以飞速提升:1953年,吴传玉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运动会上夺得男子仰泳冠军,这是新中国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1956年,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上打破美国运动员创造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新中国运动员打破的第一个世界纪录。1984年,许海峰拿到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首金。同样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拥有“铁榔头”郎平的中国女排登上最高领奖台,取得三连冠,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体育健儿们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佳绩,不仅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也大大增强了华夏儿女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