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建党百年专栏:学党史红色信阳奋进曲

2021-03-16 1403 1
作者: 袁维龙 来源: 红歌会网

  信阳历史,悠悠五千年,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历史上曾几度辉煌。信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三关险要,雄踞豫楚交界处。在这里用兵南可饮马长江,北可横戈黄河,东可挥师徐海,西可直指宛洛。历史上群雄逐鹿,烽烟不断。几千年来,信阳儿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磨难,创造了不朽业绩,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在近现代史上,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特别是公元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信阳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牺牲了30多万英雄儿女,信阳人民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创造了时代的辉煌。邓小平、李 先念、刘伯承、徐向前、徐海东、王震等老一代革命家和军事家在这里浴血奋战,冲杀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尤太忠、万海峰等一百多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和一大批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因此,信阳被称为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

  信阳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源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1932年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是长征路上最有实力的人民武装。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3000 余名大别山子弟,在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战胜了千难万险,不仅在长征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吴焕先牺牲后,军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指挥红二十五军主动西进北上,是全国四支长征红军中最先到达陕北的,被称作“北上先锋”。坚守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武装重建了红二十八军,是南方八省在坚持三年的游击战争中唯一成建制的红军主力部队。在艰苦卓越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英勇转战鄂豫皖边区,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正规军,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信阳人金振中在芦沟桥打响了抗击日寇的第一枪。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的直接领导下,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日战争时期,信阳优秀儿女同仇敌忾,在全国各地、在家乡英勇抗战,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赞歌。1938年初,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3月1日在新县柴山堡举行东进抗日誓师大会,出发奔赴皖中,成为首批到达华中抗日前线的新四军部队,并在巢湖南蒋家口伏击日军巢县守备队,首战告捷,打响了新四军在华中抗战的第一个战役,揭开了新四军在华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1939年李先念率部驻守在信阳四望山,发展抗日武装,后整编为新四军五师,转战在大别山。信阳实际成为新四军五师的指挥中心,组织领导军一方面抗击日寇,一方面应对囯民反动派军队的磨擦,环境非常恶劣。大別儿女並沒有退却,八年间仍有十多万人冒死参加新四军,五师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8万伪军,对日伪军主要战斗达1262次,毙伤俘日伪军和投诚反正官兵4.3万多人,粉碎了日伪军在鄂豫边区发动的军事进攻,抗日根据地扩大到9万平方公里,38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信阳人民和新四军血肉相连,一直抗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查看余下4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