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朝鲜战场的日子里

2021-04-16
作者: 李伶  来源: 豆丁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著名文学家巴金曾两度亲赴 朝鲜前线,风尘仆仆体验和采写志愿军官兵的战斗生活。巴金一行人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中立区和前沿阵 地的潮湿坑道,会见采访了上至彭德怀司令员下至钢铁战士张渭良等许多英雄人物。巴金记录了大量珍贵 的第一手材料。那些时日,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血与火的战斗场面,强烈地震撼着巴金的心,也催动着他写下了多篇激情如火的通讯报道。在朝鲜期间和回国后,他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还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一批广为人知 的优秀作品。

  “黄道吉日”走访某高地

  1952年6月的一个上午,志愿军第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直接打电话给第五六六团政委展化南:“国内派 来几位文人,要到你团体验生活,你要保证绝对安全。” 隔了约两个小时,蔡长元师长又打电话说:“总政派来 3位作家,要到你团驻地,你要保证安全。”展化南立即命令从一营腾出一个班的屯兵洞,内有土炕,找来了桌子、煤油灯等待他们的到来。当天下午2时左右,巴金等人来到驻地。展化南亲自接待了他们,进行了简短的谈话后,安排休息。

  巴金他们到此团阵地来,一是因为防御阵地紧靠开城板门店谈判会场,对保障谈判正常进行,起着重 要作用。二是比较安全,因其是中立区,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三是阵地构筑好。连队有7防(防空、防炮、防毒、 防雨、防潮、防火、防寒),坑道内有储水池、厕所、仓库、洗澡堂、弹药库、粮食库、救护所、观测所、指挥所, 可谓一应俱全。四是当时出现了2个比较突出的典型:一个是一等功臣排雷英雄姚显儒,另一个是123.9高地英雄班。

  巴金等人来后,展化南约在下午见面并将其带至一营驻地,一营驻地在150高地,板门店东北侧。巴金谦逊地自我介绍道:“我是巴金,今年49岁。”作曲家王 莘和河南省文联主席李蕤也相继作了介绍。展化南同巴金等人在一起谈话,并叫了一营教导员和营长来。展化南交待在洞口设个门岗,要巴金等人平时不要到外边去,如出去需有人带领。

  住下的第三天,巴金就找到一营教导员,要在一营召开一个新战士座谈会。座谈对象主要是第五次战役后补充的四川新兵。巴金首先作了自我介绍,说我是四川人,我们是老乡,今天开一个座谈会,内容主要是: “你们为什么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朝鲜战场?来了之后有什么感想?阵地生活习不习惯? ”座谈完毕后,他主动与每个战士握手,并口称老乡,使战士深受鼓舞。大家觉得这么大的作家一点架子都没有,如此平易近人, 顿时倍感亲切。

  后来巴金主动找到展化南,要求到阵地上去,看看 连队的野战工事。展化南说:“你不能去。”巴金问:“为什么汪必成司令员可以到阵地上转?而我却不能去?” 展化南告诉他:“你和他不一样,因为他是军人。”当时 展化南非常感动,作为一个知名文人,年近“知天命” 之龄,却不顾危险来到朝鲜前线,收集宝贵的战地资 料,不由地涌起对他敬佩之情。巴金又提出要到123.9 高地英雄班去看一看,展化南说今天不行。巴金听后很不高兴。展化南向他解释:“等选好日期,我亲自带你去。”

  巴金疑惑地问:“这还要选日期吗? ”

  展化南开玩笑道:“是啊!这也要选个黄道吉日。”

  巴金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有一天天空乌云密布,还 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展化南知道时机到了。凭他多年 从军的经验,这种天气,敌人一般不打炮,飞机不出动,相对安全些,就找到巴金一同前往高地。

  路上展化南向巴金讲述了一些军事上的小知 识,他很感兴趣。展化南还给他举了一个小例子,在牛鼻山,防守时战死过3名战士,衣服都被扯成布 条,而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尸体发软。展化南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巴金略加思索地说:“既然这个洞是直的,飞机一 轰炸,两头没有空气了,产生振动后,衣服自然会被扯成布条,而且没有外伤,应该是冲击伤。”展化南不禁由衷地佩服巴金的博学多才。

  到了阵地,展化南向他介绍道:“这位是李满,特等功功臣,获‘二等战斗英雄’称号;这位是张国,这位是左士才,都是一等功功臣。英雄班一共11人,张国、左士才、张福荣立过一等功,战士们亦都记功。”

  巴金高兴地与大家交谈起来,并不时地在本子上 认真记录。

  7月6日22时,美陆军第一师第七团第一营,偷袭我八班阵地。敌人一次次的冲击,都被八班的英雄们打垮,给敌以重创,经3个多小时激战,敌遗尸遍野,仓皇溃逃。我军缴获重机枪3挺、轻机枪7挺。

  志愿军第一、第二营高地对面美军的一个连,经常散布烟雾破坏中立区,上级命令一营要歼灭该连,攻占此阵地。为了打好这次战斗,军首长亲自前来督战。展化南主动到一营指挥战斗。营长见展化南也来了,亲自带领突击队,立即向敌人展开进攻。敌人第一 道防线突破后,展化南命令,集中火力、兵力,猛攻敌 人核心工事,将敌人全歼。战斗中敌人逃跑12人,俘虏4人。

  从捉到的4个俘虏身上搜到其携带的信件,因不懂英文便拿至巴金等人处请教。3人中只有巴金懂外语,巴金边翻译,李蕤边记录。展化南见信底有两道红印,有些不解,便问道:“为何外国人的印章只有两道印? ”巴金说道:“那不是印章,是口红印。”展化南一细看,果真是两瓣红红的唇印。大家不由地哈哈大笑。李蕤将此事记录整理后发至《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不久刊出有关报道,文章名字就叫《四个美国鬼子的狼狈相》。

  7月下旬,巴金等人要离开该团阵地了。离别前,巴金等人准备了两个精美的袖珍日记本,并分别写下“团长张光友同志留念”和“政委展化南同志留念” 相送。

  体验“一口炒面一口雪”

  在朝鲜战场的日子里,巴金同创作组成员黄谷柳、白朗、逮斐、魏巍等被许多英雄事迹所感动。他们的身影 穿梭在弥漫的硝烟中,仅在志愿军某团六连就生活了两个多月,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和“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生活。战士们讲述的战斗经历更是让他们难忘。

  这个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曾担任坚守六七高地战斗任务,副指导员赵先友在副连长、指导员牺牲后,挺身而出指挥全连坚守阵地。美军在重型坦克掩护下冲上了六连阵地,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尽管数倍于他们的 美国鬼子已经挺着刀枪从山坡下冲了上来,可是赵先友和刘顺武仍然拼命抵抗。他们一边射击,一边用报话 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请求炮兵直接向六连阵地轰击,赵先友大声喊道:“敌人已经上来了,还有20米,10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最后,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

  敌机的轰炸和地面部队的进攻,常常使他们处于危险之中。有一次去采访,由于敌机轰炸,汽车只能关着灯晚上出发,在盘山公路错车时,避让不及,巴金他们的车翻入路旁的沟里,所幸没伤着,车却摔坏了,满身泥水的巴金等人只得冒雨跋涉前行。巴金和魏巍赶 到连队,连长拿出刚缴获的“吉士”香烟招待他们,又生上火盆为他们烤衣服。

  巴金有一次来到爱民模范连队。当时军部就下了命令,巴金作为著名作家,应按照首长的待遇来接待。 连队专门为巴金开了个小灶,可第一天就被巴金给撤 了,小灶做的饭他不吃,而是拿着饭盆来到食堂和普通战士一样,排队打起了饭。巴金说:“我就是一名普通战士,看我们穿的军服不是一样的吗?不应该把我和战士们区别对待嘛。”并开玩笑的对连长说:“你哪里是给我开小灶,分明就是对我的不公平待遇嘛,这样子我是绝对不干的哟! ”在大家的笑声中,巴金的小灶撤了,他也和战士们一起吃起了大食堂。而且从那以后,巴金的衣食住行都是普通战士的待遇了,他也成为了连队仅有的“平民首长”。

  巴金还以老大哥的姿态对待其他战士,当时架设班三班长李奎,一米八的个头,长得五大三粗,还真像 个“李逵”。人们还在吃饭的时候,李奎三两下就吃完了 要走,巴金叫住他:“小伙子,我的饭吃不完,给你一点 吧! ”没等李宝反应过来,巴金就把半碗饭拨到了李至 的碗里。自从那次起,巴金每次打完饭,就找到李奎把饭分他一半,真像哥哥对弟弟一样。

  李奎一直以来总想报答巴金,但苦于找不到机 会。有一次巴金到前沿阵地采访李奎所在军的英雄事迹,连长正好派李奎陪同巴金去采访,总算满足了李奎的愿望。到前沿阵地,要通过一条冰冷的沙河。水深没过了膝盖,当时已是10月下旬,初冬的水很凉。这时候李奎成了 “李逵”,二话没说背起巴金过了河,哪管巴金的反抗呀。尽管巴金拒绝,但返程时又把他背过了河。

  “李奎,你真是我的好兄弟。”巴金感激地说。不善言辞的李奎道出了心里的话:“因为你是我的好大哥,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巴金回到祖国后,用 《巴金在65军爱民模范连里》记录下他那段难忘的 经历。

  出国前,《文艺报》总编辑冯雪峰曾希望巴金以最 快的速度给予稿件支持,巴金答应了这个要求。巴金写好文章后,便通过新华社电台用电报发回国内。他先后撰写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朝鲜战地的夜》等34篇战地通讯、报告文学,在国内各大报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1952年《人民文学》6月号上,还发表过巴金写前线的短文《平壤,英雄的城市》。

  巴金一行在朝鲜与战士们摸爬滚打了8个月,10月13日回国。临行前,有一位兵团政委对巴金说:“你不要忘记你是这个兵团的人啊。”巴金感到既高兴又温暖,当他重新跨过鸭绿江回国时,回望朝鲜江山,一时感慨万千。

  "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向英雄学习的。"

  1953年7月27日,巴金听到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 店签字。为进一步补充素材,他再一次主动要求入朝,连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也无心参加,就挥手告别了刚刚团聚9个月的家人,匆匆搭乘军邮车赶到志愿军西线部队,又在那里单独采访了5个多月。

  这次出行,既不需要像上次那样做 紧张的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又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和组成人数众多的创作组。 巴金轻车熟路很顺利地来到了朝鲜。到达部队机关时,看到将军们都是熟人,感到非常亲切。

  此时,巴金准备创作中、长篇小 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 中告诉妻子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 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 ……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 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我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

  这次入朝,巴金明显感觉到气氛与上一次大不相同了,似乎要轻松得多,部队机关里常有歌舞文娱活动。黄宗江正率领越剧团来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巴金连续观看了《梁祝》、《西厢记》等剧目,还看了其他 京剧、歌舞。巴金去观看了外国战俘营情况,也去观看了我军归俘情况,还到敌人接收区观看敌方接收战俘,也见到志愿军被俘人员归来。不久,巴金继续深入前线,与团营连排干部广泛接触,访问战士,采访英雄事迹,了解某些攻打高地的战斗情况和几次大的战役。有一次观看战士们修建坑道,刚刚爆炸打通,他就爬过挖穿的洞眼从另一个口子出去了。有一天晚上, 他竟然看到敌营里灯火辉煌和飙升空中的信号弹,听见敌区战俘营中因为停战而传出的喧天鼓声。平时,战士们擦枪、做木工、搭炕烧炕、打草帘、烧水洗衣、包饺子……巴金总和他们高高兴兴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帮个小忙。

  每天晚上,巴金都在烛光下看书、写作。他有意识地看了不少战争小说,包括苏联西蒙诺夫的《日日 夜夜》,但他并不满意,他觉得美国作家法斯特的小说更让人感动。虽说是在战地,因山沟里长满了漂亮 的红叶树,景色秀美,常使他心旷神怡。此时他在感情上的更多冲动是想把志愿军的崇高精神通过自己的笔表达出来。这一期间,巴金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 散文随笔。

  巴金在采访时常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向英雄学习,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而来的。功臣的名字太多 啦。我所听所看所写的英雄人物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和烈士的光辉事迹,使我难以忘怀。每当想起这些壮烈牺牲的战友,我就深深地感到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为此,巴金总是不知疲倦地尽可能多地下连队采访。他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进行了大量的英雄人物访谈和战地采访,写下了不少出色的报告文学和军旅文学作品。

  12月,巴金离开朝鲜回国。巴金回国后,很快把 在朝鲜采写的那些通讯汇编成第三本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1961年6月,巴金在杭州花港招待所 休养并写作访日散文时,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反映经过了七八年沉淀的朝鲜战事。一连串活灵活现的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涌向他的笔端。7月20日,一部3万字的中篇小说《团圆》 创作完成了,终于了却了巴金的一桩心愿。这部作品写的是王成、王芳兄妹英勇战斗及与父亲王复标在朝鲜战场团圆的故事。这篇作品很快在1961年第8 期《上海文学》上发表了,并改编了电影《英雄儿女》,《团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责任编辑/杨光

  来自:《豆丁》https://www.docin.com/p-1186239237.html;jsessionid=5068016374C8D991EABB6E845DE27C56

  《万方数据》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bda20121002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