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与电影《英雄儿女》
硝烟弥漫中的身影
1952年1月7日,时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丁玲,给在上海的中国作协华东分会主席巴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自整风以来就想着怎样抽出一批能创作的同志去进行生活与创作。这种思想也同乔木同志所给我们的指示是一样的。现在准备调集一批人去朝鲜、工厂。曹禺也尽力把他拖出行政的岗位,艾芜也是这样。同时我也希望你能摆脱一些事务工作而专致力于创作。我以为你如果能获得些新生活,对群众的感情有些新体会,那是可以写出新鲜的作品来的,这是我们今天人民和国家所需要的。因此我极希望你能抽出一段时间来,如果不能去朝鲜,则去工厂也可。”
巴金原名李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曾接受“五四”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进行反封建宣传活动。1927 年赴法国留学,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出版工作。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深刻揭示一代青年人挣扎与觉醒成为长篇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全国解放后,巴金渴望用自己写惯旧中国的笔反映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而当时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召唤着他,所以当丁玲遵照中央指示组织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时,便与巴金的愿望一拍即合。于是他欣然接受组织上的安排,决定立即奔赴朝鲜前线。巴金1952年2月初来到北京,与同去朝鲜的魏巍等18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入朝前的学习,并签订公约,以普通身份前往,保证不要求生活上的特殊照顾。为安全起见,每个人都不叫原名,巴金化名为“李林”。这是建国后首次组织的对朝鲜战场的规模采访。
作家巴金(右)在志愿军前沿阵地进行采访
1952年3月7日,以巴金为团长的“中国文联朝鲜战地访问团”创作组一行离京启程。他们换上了志愿军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歌声,踏上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开始了从未经历过的军旅生活。3月22日会见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彭老总一见这群穿着军装的文人,笑了起来,说:“你们都武装起来了!”之后与作家们座谈,介绍朝鲜战场形势。4月1日巴金与其他文艺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4月4日又去平壤参加了金日成主席的接见,随后去了19兵团开城前线。为便于采访,政治部派了文工团员戴雪霞担任创作组的向导,首长特意嘱咐她“照顾好巴金,千万不能 出事”。巴金在与这个16岁小女兵的交谈中了解到,她的父亲客死内蒙,母亲改嫁,她自己当了童养媳,跑出来参军入伍已经3年了,弟弟也参军来到朝鲜。她在文工团里专门表演舞蹈,有时防空洞里无法站立就改唱快板,情况紧急时还救护伤员。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许多战斗故事,巴金一一记在了本子上。在西线巴金又遇见了文工团员王纾,她会写诗,会唱京韵大鼓,巴金经常跟她学唱。这些活泼坚强的女战士给巴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