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和他的后代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知道王成的故事,然而,王成的原型赵先友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代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在华北某小镇的一个大功团里,矗立着一座约3米多高的大理石雕像,雕像的底座上有著名作家巴金老人的题字:‘正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时间追溯到1953年,当时不到50岁的著名作家巴金赴朝鲜战场采访,当他了解到在开城战役中立下显赫战功的某大功团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抓起报话机,向指挥所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快向我开炮”,与敌同归于尽的感人事迹后,被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于是,赵先友烈士的形象成了他的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创作原型。
妻子说:“你走吧,男儿当为国分忧”
解放战争初期,在河北省乐亭县,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有一个年仅18岁的支前模范、游击能手,他就是姜各庄镇庄东村民兵队长赵先友。赵先友从小就经受过炮火硝烟的洗礼,抗日战争中,他小学毕业,小小年纪的他就是村里的儿童团长。如今,18岁的赵先友已是一个英武、健壮的小伙子了,经人介绍与邻村有一个叫陈连华的姑娘相识,小连华也由一个扎着两只羊角辫的小女孩出落成一个俊俏、贤淑的大姑娘。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和先友很要好、投缘。两颗年轻的心,在炮火硝烟中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不久,俩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婚佳期,赵先友身在洞房,心早已飞到了前方战场。1947年10月的一天,赵先友终于撇下才过门几个月已有身孕的新娘,拿起了枪,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百万解放大军。尽管连华不想让先友走,但还是眼含热泪说:“男儿当为国分忧,你走吧,家中有我,我等着你立功的消息。”临别那天,新娘子泪水涟涟,依依不舍,直到滚滚尘烟淹没了先友远去的身影。可谁知,这一别便是永别。
赵先友参军后,被编入冀东军区48团,1949年2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65军194师582团。在部队他遵守纪律,团结同志,吃苦耐劳。入朝作战前,他曾随部队转战冀东,后又参加过新保安、太原、兰州、宁夏等几十次战斗。每次战斗他都英勇善战,奋勇杀敌,曾三次荣立战功。1949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1949年9月,先友所在的部队解放了宁夏北部各县后,便进驻在宁北的黄渠桥。野战军号召全体指战员“下定决心扎下根,建设大西北!”此时先友已当上了排长。1950年先友参军近三年,家中音信皆无,也很惦念家里人。当时因部队比较固定,便给家里写了从当兵到牺牲唯一的一封信,并随信邮来一张穿军装和一张戴着军功章的照片。当先友的母亲、妻子和家人接到先友的来信和看到照片时喜不自禁,激动地都哭了起来。此时连华便产生了去部队看望先友的想法,经全家人的同意,凑足了路费,便和邻村的一名与先友同在一个部队的家属,带着先友两岁多的儿子奔向了宁夏的黄渠桥。经长途跋涉,在到达宁北的黄渠桥时,已是1950年12月。连华与当地老乡打听才知道先友所在部队刚刚离开宁北,连华痛失这次相逢的机会,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正是陈连华带着儿子从宁北返回家乡庄头不久的时候,便是赵先友开赴抗美援朝途中,其故乡庄头距离京山线上的昌黎站仅几十公里,赵先友竟然不知道在1948年3月陈连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名叫赵绪文,不知道儿子已能满街乱窜,直到喊出最后一声“开炮打吧”!连华也只知道先友又去执行新的任务,不知是入朝作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