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为何去到抗美援朝前线?
在朝鲜战场的日子里,巴金同创作组成员黄谷柳、白朗、逯斐、魏巍等被许多英雄事迹感动着,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弥漫的硝烟中。巴金两次赴朝鲜采访,仅在志愿军某团6连所在部队就生活了两个多月,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生活。
这个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曾担任坚守六七高地主攻任务,副指导员赵先有在指导员负伤后,挺身而出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敌军在重型坦克掩护下冲上了6连阵地,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只剩下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尽管数倍于他们的敌人已经挺着刀枪从山坡下冲了上来,可是赵副指导员和小通讯员仍然拼命抵抗,直到打得弹尽粮绝,仍然没有一丝惧色。他们一边射击,一边用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请求炮兵直接向6连阵地轰击。不久,赵先有大声喊道:“敌人已经上来了,还有20米、10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后,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有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当团长回忆起这段惨烈的战斗经过时,巴金的眼前始终闪现着两位英雄的身影。
1953年12月,巴金离开朝鲜回国。 回到国内后,巴金很快把在朝鲜战地采写的那些通讯汇编成第三本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1961年6月,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巴金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反映经过了七八年沉淀的朝鲜战事,一连串活灵活现的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激荡着他的心扉,涌向笔端!
▲巴金(右)在志愿军前沿阵地进行采访
7月20日,一部3万字的中篇小说《团圆》创作完成,巴金仿佛了却了一桩心愿。这部作品写的是王成、王芳兄妹英勇战斗及与父亲王复标在朝鲜战场团圆的故事,巴金也随着他笔下人物共欢笑和流泪。可以说,这是继“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之后又一次心灵的闪光,也是建国后巴金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这篇作品很快在1961年第8期《上海文学》上发表,并于1964年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