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白刃冲锋为何对阵美苏时失去威力?
许多人以为的日军白刃冲锋:一群马粪退了子弹后端起刺刀,一边怪叫一边排成密集队形猛冲。(多见于抗日神剧)
实际上的日军白刃冲锋:鬼子会等到炮击和空袭对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进行严重削弱后再发动进攻,一些日军还配备有坦克或者装甲车支援,如果这样都打不动,鬼子还会放毒气。
侵华日军在坦克引导下,步兵两翼散开发起进攻
说白了,白刃战以及相关的近战与夜战战术一般是武器落后、火力不足的一方才会经常使用的战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有明显的火力优势,根本不会依赖白刃战解决战斗。
等到日军炮火准备结束,日军步兵开始在机枪、掷弹筒和步兵炮的掩护下突入中国军队阵地近战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往往已经在之前遭到日军炮火严重杀伤,而缺乏训练甚至是缺衣少食的饿殍们组成的壮丁大军以其手上简陋的武器武器和贫弱的火力,他们能否有能力——以及他们的长官(@汤恩伯 @刘峙)是否有意志——守住阵地并截击敌人也是个很成问题的麻烦事。
瘦骨嶙峋的国民党士兵
所以日军“白刃冲锋屡试不爽”实际上主要是因为中国军队(国民党)在大部分时候火力不足、战术呆板以短搏长从而在日军空地火力优势下头铁硬抗导致大量伤亡、加之贪污腐败吃兵血debuff的缘故。
等到了太平洋战场,盟军的大小管子比日军多得多,飞机多得多,小日本还怎么先用火力优势削弱对手?想渗透到后方偷袭?这里有个会移动的堡垒叫坦克你认不认得啊?想窝在掩体里玩伏击?这里有个宝贝叫喷火器你认不认得啊?想放毒气?其实日本人根本不敢放毒气。
这些时候鬼子进攻一般都死得很惨。
在中国扬武耀威的日本小坦克对阵美军也就是这个下场
当然,日军的豆丁坦克在苏军这边也是争相讥讽嘲笑的对象——这玩意儿还没我高!
当然“太平洋战场上失去威力”也不是绝对的,前面说过,白刃战是武器落后的一方才会经常使用的战术。在太平洋战场因为日军反过来成为火力劣势的一方,所以便开始依赖以白刃战为代表的近战夜战来扭转战局了。
1944年2月,日军松本支队掩护大部队从莱城撤退,松本支队以半个大队的兵力在菲尼斯特雷岭牵制澳大利亚军两个旅,日军即利用地形与澳军展开近身战斗,使澳军空地火力优势无从发挥,阻滞了澳军进攻。
1944年11月,关东军的精锐部队第1师团调往莱特岛,在莱蒙山的作战中,美军出动250门火炮,日军只有36门。第1师团的部队凭借多年苦练的近战技巧,利用地形用白刃战在战斗初期暂时挡住了美军攻势。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