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鹏阁:正确认识知青上山下乡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022-04-02 4273 1
作者: 连鹏阁 来源: 《广阔的天地》杂志

1.jpg

  知青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过程中,由尝试、鼓励到大规模组织的一种有益探索,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研究和学习知青文化,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利于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引导方向,有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学习,更有利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是,研究和学习知青文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割裂历史和时代背景,淡化党的集体领导,无视贡献和担当,紧盯片面和伤痕,站在个人主义立场上的资产阶级历史虚无主义。

  一、知青上山下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合理选择,决不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知青上山下乡是坚持推进农业合作化高潮,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夯实共和国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其直接形式就是“社会生产力向农村有效转移”。其根本目的是在农村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历史背景上说,中小学生回乡参加农业劳动是建国初期党和国家依据社会生产力、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等要素所确定的重要举措。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说,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对生产要素的政策性调整,是对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的再分配。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当时国内外环境,对青年一代培养、锻炼、教育、领导模式的新探索、新实践,也是党领导青年运动方向的历史要求。知青上山下乡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制定的“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从而使新中国的青年成为第三代、第四代革命事业接班人,抵制“和平演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所以说,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要素和基本矛盾共同作用下的有效国策,是党和国家从 1953 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到1982年的近30年制定并执行的关于青年工作的基本国策,这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和国际实际出发制定的国家政策,有着可靠的理论依据、科学的实践基础,而并不是党和国家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意见,更不是权宜之计、无奈选择。

2.jpg

  二、知青上山下乡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是可以回避或可有可无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张白纸。在这个基础上,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规划蓝图,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