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2022-05-27 4933 0
作者: 赵学军 来源: 思想火炬公众号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施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成为落后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引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1]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在确定自己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自己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目标。[2]从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上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美国在1955年、德国在1965年、日本在1972年、韩国在1995年分别完成了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却起步很晚。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1895年后近代工业才真正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晚了100年。民国时期,中国也兴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但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工业体系。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的讲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

  “一五”时期,中国以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4]为核心,以限额以上921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重点,掀起了大规模工业化浪潮。[5]1969年“156项”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上陆续投产的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国史无前例地发展出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经过七十余年的奋斗,目前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全产链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6]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020年中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2035年将全面实现工业化。

  回首当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一五”时期“156项”建设项目无疑是勃兴的源头。这些建设工程使得中国在能源、机械、原材料、化学等基础工业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在国防工业现代化道路上越上新的台阶。“156项”建设项目,是当代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石,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里程碑。“156项”建设项目相关企业在60余年的发展中,有的重组,有的改制,有的关闭,目前还存在100余家,在各行业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工业化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这是学术界应予以明确回答的问题。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