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 肖娇娇:毛泽东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相关材料看,毛泽东对九一八事变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和阐述,但目前学界的相关探讨尚不够深入。本文拟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一、九一八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一重大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
(一)日本对华持续侵略导致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者长期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又是他们为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近代以后,日本对华持续侵略。九一八事变前的甲午战争、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伙同列强侵入北京、日俄战争时期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侵占青岛、提出“二十一条”等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1937年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是长期的持续的,自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和野心,毛泽东有深刻的认识。1939年6月10日,他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把日本军队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列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步骤,指出:“日本对华基本方针是灭亡中国,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这是坚定的、不变的”,“日本灭亡中国的总方针是非常坚定的,决不改变的,它一定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一定要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
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一个节点。他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他更进一步指出:“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更使已经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大块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这表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了,有了部分殖民地的性质,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进一步加重。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相比,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更为明显和尖锐。随着日本侵略的愈益扩大,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指出:“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基本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但随着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的加剧,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由一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了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所以日本的侵略行为“把若干其他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推入次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在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集团间的矛盾的地位,使它们变为次要和服从的东西。但是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集团间的矛盾本身依然存在着,并没有减少或消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