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否定中国知青历史岁月(四)

2022-10-13 6601 0
作者: 程疾风 来源: 旗帜时评

  二、知青上山下乡,不是毛主席的个人行为,是党中央国W院的集体决策,反映全党的决心和魄力。在实施27年的过程中,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机制,当时已有1000万知青调往各条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一届届中学生毕业后干什么已成为当时的“难点”、“热点”。1954年5月,教育部党组、中央宣传部;1955年4月,团中央——都先后提出中学生毕业后,应上山下乡从事生产劳动,并得到中央的支持。毛主席集中这些意见与主张,于1955年9月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中写下著名的那段话:“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举,先解决吃饭、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只能一步一步来。按当时的教育状况,只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还不能普及中学义务教育,所有小学毕业生进初中这个要求办不到。要服从祖国需要,祖国什么地方需要呢?除城市手工业需要一些外,就是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些人如果去参加劳动,就是新型农民,就是新中国第一代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特别是高中毕业生,经过这么一条路成长起来,是非常自然的。中国农村缺乏知识分子,很需要有文化的农民。每年几十万、几百万初中毕业生去当农民,这样,中国就好了,农村就好了,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这样。将来统统上大学,那是以后的事。知识分子下乡这对于改变农村面貌、发展中国农业有很大关系,是一件很大的事。

  1957年在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一次使用“上山下乡”,号召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伟大事业。

  当时中央农村部长邓子恢,在1962年《中国青年》第13期中对知青上山下乡作用的问题阐述得非常系统完整,他归纳五个方面:

  第一,农村需要知识青年参加劳动,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离开了劳动,发展生产就将成为空谈;

  第二,需要知识青年学习和钻研农业生产技术。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不仅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于世界农业科学的发展也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第三,需要知识青年去研究集体生产的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探索集体生产的经营管理规律。集体农业的经营管理是人类历史上的新课题;

  第四,需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积极参加农业机械化工作,特别要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具体道路。不仅在使用农业机械方面可以大显身手,而且在研究机械化方面应该开动脑筋,为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造贡献一分力量;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