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态与生机:重访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乡村妇女生活

2022-10-29 1552 0
作者: 李娜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公众号

  丛小平老师的《自主》这本书,把中国革命中的妇女问题和从妇女视角探问革命如何深远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风土的经验做了有机结合。某种意义上,这种“有机”也正是为革命所贯穿的中国20世纪历史实际有的一种样貌,不过在“告别革命”的思潮和妇女研究专业化的演进中,这种“有机”一度被割裂,甚而从人们的问题意识中消失了。就这一方向而言,丛老师的这一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拓进意义。阅读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和共鸣,尤其是有关抗战时期,通过对“封捧儿”一案的勾陈,解析陇东地方社会、妇女的生存状况与相关风俗,如何经由各种机缘和人的努力,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革命视野和司法实践中;丛老师描述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的概念使用变化,对应的经验是其时的共产党在探索一种融合革命理念与中国乡土社会的情、理、法的法律。丛老师像一个手艺精湛的编织者,将许多线头交织成锦,细密深入,让这段对于中国革命特别关键,使得共产党得以真正扎根中国乡土社会、改造社会同时改造自身的边区建设时期的对后来的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都具有关键作用的历史经验,从妇女婚姻与革命司法的关系的角度,得到一个动态的、富有紧张感也非常有启发性的呈现。

  我这样的阅读感受,挪移了“妇女”在丛老师研究中更具主体性的位置。之所以如此,和我个人的如下经验有关。这些年在“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与师友们研读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历史,探索“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自2014年起,分别以赵树理、丁玲、柳青、李准和周立波为中心),慢慢对革命、革命经验的整理、革命的文学叙事之间既相互成就又布满各种曲折、各种遮蔽和误解的关系有了一些体会;我们渴求磨炼出把握“历史中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世界”的心觉、手感,以撑开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张力,以发掘那些对理解历史、思考今天的现实问题很关键却因各种原因落入了历史的黑洞的经验的认知价值,也发掘历史中人创造的寓于各种社会生活形式中于今天仍有意义的情感、文化与思想资源。在这样的状况下,因我敬佩的宋老师、宓老师、董老师等师友而接触妇女研究,还有这次读丛老师的书,以及自己通过“李双双”形象探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型妇女’的一种生成史”的写作,我越来越意识到,从“妇女”出发对革命历史与文学的重新探究,对于上面所说的“撑开”与“发掘”具有的特别意义。特别是,革命想要推动的政治、价值如何进入民间社会,如何通过婚姻、通过最基本的生活与组织单位“家庭”进入世道和人心,其间的成就和问题又当如何衡量,“妇女”视角蕴含的能量很大;而如果能把其中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对于我们思考立基于“历史中活生生的人”的中国革命与妇女研究所需的方法和意识,乃至在这些方法和意识下进一步生成更能有效应对中国革命中的妇女经验的理论,应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