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思考:明朝的宦官是如何走进权力中心的?——明史(一)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漫长的的历史,从秦灭六国、实行大一统的封建集权体制开始,从统一到兴盛到衰落再到乱世的循环往复就不断地在中华大地上演。
每一个王朝的创业之主都会在此前王朝灭亡的基础上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中Y集权体系,想方设法的巩固皇权的核心地位,希望自家的基业能够万世长存,然而每一朝都逃脱不了历史的周期。
明朝也不例外。
朱元璋出身布衣,在元的统治下,他从小就生活困苦、颠沛流离,历经数年艰险才取得天下。对于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他也倍感珍惜。
在位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在思考前朝为何亡、自己何以兴的问题,也在制度上做了很多尝试和调整。
朱元璋在设计明朝制度体系时,总结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崩溃和垮台的教训时,认为母后专.制、外戚专.权、相权专.政、宦官专政是对皇.权的最直接威胁。
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便命儒臣修女诫,其中规定“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这也是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立下的祖训。并且,朱元璋还命工部制红牌,携诫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
此外,自古以来,后宫妃子虽然离权力中心近,但却没有外朝事权和兵权,因此,后宫干政往往需要外戚的配合,外戚专.权和后宫干.政往往是紧密结合的。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也有考虑,他特意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皆选良家之女,进者勿受。
因此,明朝君王后妃大多出自两京附近的民间。这样的做法也确实管住了后妃干.政,明的确没有出现母后临朝、外戚擅权的情况。
然而此消彼长,明虽然没有出现外戚擅.权的情况,却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宦官大多都是出自明朝,如王振、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等,这是为何呢?我们得从明朝制度演化的角度去分析。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一直担忧相权过重,内心对于是否废除丞相制度就在犹豫,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胡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D,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加上他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爆发后,朱元璋顺势便废除了宰相制度。
在废除宰相制后,六部的权力直接归属皇帝,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然而,由于封建集.权体.制的运行核心是围绕皇.权,从决策的机制讲最终决策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的身上,而实际决策的过程,皇帝一人是无法胜任的,所以不得不借助身边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