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从《办公室的故事说起》(2)
上一次,用《办公室的故事》为例,说明了1970年代苏联的社会状况,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情况与中世纪的封建国家类似,一群能力不断退化的贵族统治着一群心怀不满、消极怠工的农奴。
享受特供的高级干部们能力不足,社畜们心不在焉。他们更关心的是:第一、如何攀龙附凤,加入贵族的行列。第二、怎么弄到外汇购买进口货。第三、趁领导不注意,去排队抢购苏联国产的消费品。
特供待遇摆在那里,生活压力与高级干部们无关。生活压力摆在那里,宏大梦想与社畜们无关。
一个国家分成两个阶级,虽然在同一个国家,但是两类人仿佛生活在平行宇宙,永远没有交集。
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这样呢?
历史总是有连续性,如同生物进化,我们总能在高级生物身上找到原始生物的影子,比如早期人类的胚胎和鱼类的胚胎极其相似。
所以,要分析勃列日涅夫时代出现的社会问题,必须回溯这些社会问题的起源。当然,这种回溯不会是无限的,回溯的终点,应该是引发这些社会问题的相关政策的起点。
要弄清勃列日涅夫时代,高级干部与社畜之间生活的隔阂,我们就要弄清,苏联是从什么时候分成两个阶级的。
这一切要从斯大林时代说起。
1928年,斯大林战胜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集团,逐步确立总书记地位,但是经济权力仍然在布哈林、李可夫手中。1953年,斯大林去世。斯大林控制苏联大约24、25年,这段时间可以认为是斯大林时代。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20年内战大致结束,连续打了7年仗,损失了千万数量级的人口,国家基本已经破产,农业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65%,工业几乎全部停产,工业品少得可怜,生铁产量11.6万吨,,只相当于战前的3%,人均不到1公斤,煤产量比战前减产2/3,石油产量减产3/5,纺织品减产95%,人均棉织品不到1米。
斯大林接手苏联的时代,虽然经过192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休养生息,苏联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水平还不如沙俄时代,说当时的苏联使用木犁并不夸张。斯大林去世的时候,苏联在工业产品总量和军工技术方面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强国,期间还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几乎打光了一代壮丁。
所以,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并不算夸张。
另一方面,必须承认,斯大林时代也是经济高度集中的时代,饥荒频繁的时代,恐怖政治的时代,个人崇拜的时代。
许多人鼓吹红军的暴力美学,这些人只喜欢看钢铁洪流排山倒海,绝对不喜欢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同志半夜敲他家的门,请他去跟他们走一趟。这些人,基本都是叶公好龙的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