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并非靠“人海战术”取胜

2023-07-07 1515 1
作者: 史鸣 朱力宇 来源: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因为拥有适应战场变化的指挥谋略,高昂的士气,不畏牺牲、不怕艰苦的精神气概,遂行各种有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才能与在装备、陆海空合成作战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都占有很大优势的“联合国军”正面对抗,将他们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

  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略战法污蔑为“人海战术”的说法由来已久。麦克阿瑟于1951年3月24日在东京发表公开声明称:“敌人的人海战术(humans tactic)无疑已失败了,因为我们的部队已惯于作这种形式的战斗。”麦克阿瑟所言,无非是对未能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圣诞节发动总攻势”等严重战场失败心有不甘。志愿军的不畏牺牲、勇猛作战,被“联合国军”视为不珍惜生命价值、愚不畏死。近年来,国际上相关出版物和网络空间里,包括各类影片、网络百科词条等,也不乏这类描述。因此,有必要对志愿军使用“人海战术”的虚假指称加以辨析。

  所谓“人海战术”不是事实

  “人海战术”的说法最早源自西方。所谓“人海战术”,是指使用远超出敌方的兵力,不惜伤亡代价正面攻击敌阵。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制胜几率较大,而进入热兵器时代后,仅靠大量人力对阵使用火力装备的敌方,即使占有很大兵力优势并且军人不畏牺牲,也难以取胜。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装备,掌握着战场制空权,地面武器和空中打击也具有超高密度的覆盖能力。而且,朝鲜的山地地形不利于正面展开大集群冲锋。因此,面对此种状况,志愿军不可能采用“人海战术”,这是最浅显的常识。

  从实际作战总兵力方面来看,在1950年10月,入朝志愿军总兵力约29万人,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的总兵力(含海、空军及韩国军队)已达44万余人;到11月下旬,“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共55.3万余人。实际上,一直到1951年2—4月志愿军第二批入朝部队集结之前,也就是麦克阿瑟称志愿军使用“人海战术”之前,中朝军队总兵力都少于“联合国军”。因此,此时若非要说谁使用“人海战术”的话,“联合国军”最具备条件。

  在战役层面,中朝地面部队在前四次战役发起时调集到一线作战的兵力,相比“联合国军”在一线作战的地面部队人数占有一定优势,但这绝非“人海战术”。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调集12—15万人攻击“联合国军”在清川江以北的6—7万人(约2倍于敌)。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以38万余人攻击敌方22万余人(约1.73倍于敌)。但此数据中,“联合国军”空军和海军约10万参战人数都未计入其中。而如果“联合国军”没有空军和海军的战场支援和接应撤退,第二次战役的结果就不会是第二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马修·李奇微所说的“几乎让我们遭受灭顶之灾”,而是真正的灭顶之灾。第三次战役时,中朝作战部队以30.5万兵力对阵“联合国军”地面作战部队25万人(约1.22倍于敌)。第四次战役时,中朝作战部队以28万兵力对阵“联合国军”地面作战部队25万人(约1.12倍于敌)。即使单以地面部队的数量对比,志愿军也没有远超敌方的兵力,更何况志愿军缺乏空军掩护和重火力装备,后勤供给严重不足,因此,硬给志愿军扣上“人海战术”的帽子,明显是某些西方国家给自己找台阶的不实之词。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