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不惜笔墨三写井冈山

2023-12-11 2780 2
作者: 温乐群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中,以井冈山为题的有三首,分别是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和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井冈山,是毛泽东诗人生涯中唯一三次以之为创作主题的一个地方。如果仅仅以毛泽东曾在井冈山领兵作战并于38年后再次登临,借以记录和咏怀来解释这一现象,可能过于简单和浅显。与瑞金、延安等地方相比,井冈山并不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生活战斗时间最长、战绩最为辉煌之地;与杭州、武汉等地相比,井冈山也并不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到过次数最多的地方。显然,井冈山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具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并且成为他诗词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的意象,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或可结合毛泽东的政治实践和思想发展,尝试着做一些分析解释。

  井冈山给予他无穷的战斗力量

  《西江月•井冈山》创作于1928年秋,记录了1928年8月打退江西和湖南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第二次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全词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在敌人包围中的井冈山以及初创的红军所面临的处境,抒发出坚定的自信和豪迈乐观的精神。黄洋界一战,使井冈山根据地得以巩固。在井冈山的14个月的斗争中,毛泽东不仅实现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获得了从今以后无所畏惧的坚定信念和力量源泉。

  ◆毛泽东手迹《西江月·井冈山》。

  在井冈山,毛泽东战胜了来自敌人和革命阵营内部的双重压力和挑战。他指挥初创不久的工农革命军,接连打退了赣军的4次“进剿”和湘赣两省军队的 3 次“围剿”,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使井冈山根据地成为革命低潮时期下一面不倒的旗帜。同时,他也经历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面对来自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错误指挥,面对被“开除党籍”(实际上是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取消所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错误处理,他毫不妥协,愈挫愈奋,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等战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成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和战胜强大敌人的重要战略战术。

  在井冈山,毛泽东具体落实了加强中共对军队领导的各项措施,先后在各连建立起党支部,并抓紧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坚强有力的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同时,通过制定并严格实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加强军队的自身建设,使工农革命军成为一支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军队。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