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李自成,有着浓厚的“李自成情结”,进京赶考誓言决不当李自成
1949年3月23日,中国历史上一个平常却又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及所属机构从西柏坡启程,向北平进发。出发的前夜,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临行前,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简洁幽默却又饱含深意的对话,成为了中共党史上著名的“赶考对”。
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人,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因家境贫寒,早年做过牧童、驿卒,后逃入甘肃当兵。明天启八年(1628年),加入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1636年高迎祥死,李自成被推为“闯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立“大顺”政权,后攻占北京,摧毁明王朝统治。可是入主北京的李自成未能及时整顿作风,以致部分将领骄奢淫逸,在山海关一战败于清军后,被迫退出北京,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败亡。
毛泽东一生曾对李自成这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有过诸多评价,角度不同,观点亦不同,流露着一种浓厚而又独特的“李自成情结”。
一、农民战争:“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
毛泽东的“李自成情结”,首先体现在他对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战争的肯定。梳理有关历史资料,毛泽东对此有过三次明确表达。
第一次,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学员授课时谈到的。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课程时,曾谈到李自成起义。他说:“当时陕北大饥,自成乘机而起,至山西、张家口、南口、土木堡等处,后至北京,卒为清兵所败……后被三桂引清兵入关,迫至无路可走。这可见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文献资料》,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1983年编,第3-4页)毛泽东在此明确肯定了“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群众拥戴,纷纷传颂“迎闯王,不纳粮”;他领导的起义军纪律严明,曾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来约束军队。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曾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进行过系统、深入地研究,并撰写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讲课大纲,通过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为中国革命提供镜鉴。在广州农讲所授课期间,他特别重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其对农民战争和农民问题的深入研究,为之后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