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梁武帝萧衍,“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2024-11-16 1646 0
作者: 韩纪民 来源: 党史博采

图片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西汉开国名相萧何25世孙。史称他“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萧衍治下既有令人称道的成功,更有让人惋惜的失败。一代开国之君,最终竟卑微屈辱地饿死于叛将侯景的囚室。对这样一位一生跌宕起伏、反差巨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注入极大兴趣,在读《南史·梁高祖本纪》中作了许多圈画和批注,既肯定了他军事上、政治上的成功,又指出了他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训。

  勇略过人 英雄气概

  萧衍原为南北朝时期齐朝的雍州刺史,为报其兄萧懿被杀之仇,起兵攻陷齐都建康,迎立萧宝融为帝,被封梁王。后灭齐,建立梁朝。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皇帝轮流做”,独萧衍执政48年,在位时间最长,最有作为,且享年86岁,又是一个长寿帝王。

  (一)政治头脑清醒,处理大事果断。早期的梁武帝勇略过人,较有作为。当其兄萧懿无辜被齐东昏侯冤杀,他起兵讨齐时,有人劝他把齐和帝带走,免得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陷己于被动。他不以为然,说:“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兰艾同焚;若功业克建,谁敢不从?岂是碌碌受人处分!”毛泽东在这段话的天头上画着三个圆圈,每句都加了旁圈。梁武帝还清醒地觉察到齐朝政权被某些地方官员所把持的弊端,认为他们“皆口擅王言,权行国宪”,“政出多门,乱其阶矣”。毛泽东在前两句旁画着曲线,后两句旁画着密圈,在两处的天头上画着三个大圈,流露出赞同之意。

  (二)有军事才干,懂用兵之道。在《南史·梁高祖本纪》及其他史书中,记载着梁武帝不少善于用兵的史实,也留有不少毛泽东的圈画和批注。《南史·梁高祖本纪》记载:当年萧衍在襄阳起兵反齐,面对前来镇压的齐军,他派人离间对手,并对部属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今日是也。”毛泽东在此处的天头上画了三个大圈。萧衍率军争夺郢城,及时在加湖打击齐的援军,梁“众军乘流急进,鼓噪攻之”,很快取胜。毛泽东在记载这段的天头上批注:“打援。”(《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185页)齐在救援郢城的同时,派军镇守江州,为之助威。萧衍告诉诸将:“夫征讨未必须实力,所听威声耳。今加湖之败,谁不詟服。……我谓九江传檄可定也。”毛泽东在这段旁加了曲线。后来的战事发展果然一如萧衍所料,郢城、江州守将纷纷求降,证明了萧衍对战局判断和决策高人一筹。《南史·曹景宗传》记载: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徐州刺史昌义之被魏军围困,曹景宗、韦睿等受命并力驰援。但曹景宗欲专其功,违诏独进,却不料突遇暴雨,淹死不少人,只得退回。梁武帝闻讯,非但不忧,反而高兴地说:“此所以破贼也。景宗不进,盖天意乎。若孤军独往,城不时立,必见狼狈。今得待众军同进,始可大捷矣。”毛泽东对此加了旁圈,在天头上批注:“此时梁武,犹知军机。”(《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197页)梁武帝面对风云变幻的战场,面对暂时的失利,能够准确判断军事形势、预见战争胜负,毛泽东给予赞赏。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