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陈望道 “柴房书屋”蕴春雷

2024-12-10 245 0
作者: 朱亚夫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1956年毛泽东会见陈望道】

  陈望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可你是否知道,这本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陈望道在“柴房”中翻译出来的。

图片

  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浙江省义乌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攻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国后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后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担任过煌煌巨著《辞海》总主编,著有《漫谈“马氏文通”》《修辞学发凡》等。

  1919年,五四运动刚爆发,陈望道便从日本回国,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1920年2月,陈望道名义是回乡过春节,实际上是受命翻译《共产党宣言》。原来,当时李大钊、陈独秀读此书英文版后,大加赞叹,认为应当尽快将此书译成中文,后经邵力子推荐,陈望道荣当此任。

  陈望道的故乡义乌县城西分水塘,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它四面坏山,山水相依,地势险要,景色秀美。村前有一个水塘,水塘兵分两路,西北一路注入浦江县,东南一路汇入义乌城,“分水塘”由此而得名。陈望道的故宅,是一间低矮的砖瓦平房,座落于路旁的低洼处,宅旁植有绿树,貌不惊人,平平常常。陈望道避开来来往往的亲友,躲进老宅的柴房里一心译书。这间屋子,半间堆着柴禾,墙壁积着一层厚重的灰尘,屋角布满蜘蛛网。陈望道动手打扫整理了一下,又端来两条长板凳,横放上一块铺板,权充书桌;在泥地上垫几捆稻草,当作凳子。真是一个因陋就简的“柴房书屋”。

图片

  入夜,他点亮一盏昏黄的油灯,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二月正是隆冬,阵阵寒流,不断袭入那窗无玻璃的“书屋”,冻得他手脚发麻。陈望道就请母亲灌了个“汤婆子”。恩格斯曾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异常困难的。”确实如此,陈望道当时既缺乏必要的工具书,又少有参考资料,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图片

  陈望道在“柴房书屋”中,烟、茶比往日多费了好几倍,香烟一支接一支,茶壶里,一天要添加好几回茶叶。他有个习惯,每抽完一支烟,总要用小壶倒一点茶,洗一下手指头。为抓紧时间,他一日三餐是老母亲给他递送过来的。有一次,母亲见陈望道累瘦了,特意裹糯米粽子并加一碟红糖端进来,反复叮嘱趁热吃,他就一边吃粽子一边斟酌文句。隔了一会儿,母亲在外面问:“红糖够不够?”他随口回答:“够甜的了。”后来,母亲收拾碗筷时,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他翻译入迷,竟是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母子俩不禁相对大笑,这就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真理的味道”。大约过了两个月光景,他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了出来。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稿在上海问世。这里还有个小小的插曲:由于印刷仓促,封面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红色封面版),这个差错在次月出版第二版(蓝色封面版)时作了更正。

查看余下3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