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谁说鲁迅不“歌颂”?

2024-04-10 1763 2
作者: 朱亚夫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一个时期以来,作家莫言主张“文学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揭露黑暗,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坚持写下去”“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莫言是诺奖获得者,披着这身华衣,格外具有迷惑性,有人就煞有介事地说,鲁迅就专事批判和揭露的,他的杂文就是如此。

  无庸置疑,由于鲁迅生活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中国,他把手中的武器首先投向了“有害的事物”,写出了大量的揭露、讽刺、挥击黑暗统治的战斗杂文。但是,鲁迅也多次说过,他写作杂文是为了“催促新的产生”、“战取光明”,并说“‘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准风月谈·后记》)作为“中国的大众的灵魂”,固然有国民的劣根性,但是也不乏熠熠光彩、战斗的革命精神,事实也是如此,鲁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歌颂性的杂文。

  我们从鲁迅留下的16本杂文集中,初步统计了一下,至少有100多篇是歌领性的杂文,这与鲁迅杂文总数700多篇比较,是个不小的数目。如写于晚年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共有50多篇杂文,其中就有10多篇是歌颂性的杂文。

图片

  鲁迅的歌颂性杂文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三类:

  一是歌颂苏联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的。如《我们不再受骗了》《生命的路》《圣武》《答国际文学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革命时代的文学》等。

  二是怀念同志和友人,赞颂其优良品质和战斗风骨的,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黄花节的杂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

  三为进步作品作序,题记,评介作家作品,称费其反抗压迫,争取新生的斗争精神的。这一类在鲁迅的歌颂性杂文中最多,如《柔石作〈二月)小引》《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余懋庸〈打杂集〉序》《〈守常全集〉题记》《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等等,从形式而言,有政论式、随笔式、序跋式、问答式、墓志式、回忆式、报告式,甚至广告式等等。

  如何写好歌颂性杂文?鲁迅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的创作实践和写作经验主要是:

  首先感情真挚,通篇洋溢着作者浓烈的情感。要歌颂,若没有激情,那就会成为干巴巴的说教,“赤心照日月,诗情胜血浓,”读鲁迅歌颂性杂文,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好恶,鲜明的爱憎,这使他的杂文具有感人至深、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为悼念左联五烈士的。鲁迅写道:“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出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三个层递句,层层袭来,如激浪奔岸,把作者的悲愤,尽情倾泻;把作者的忧伤和盘托出,读来令人心酸,促人愤慨。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鲁迅热情地写道:“……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字里行间充盈着鲁迅对年青作者的爱抚、赞美和支持,其拳拳之情,读之能感,呼之能出。

查看余下4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