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元帅: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是为背弃社会主义对人民的欺骗

2024-12-16 2658 3
作者: 曙光社论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编辑部按】此书为曾担任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长、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苏联总统军事顾问,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自杀殉国的苏联元帅、苏联英雄谢·费·阿赫罗梅耶夫与曾担任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的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格·马·科尔尼年科在1991年合著的著作,于1991年12月26日由俄罗斯国际关系出版社出版。以下编译刊发的是此书的结尾章节。

  苏联元帅А.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遗著:

  《透过元帅和外交官的视角:1985年后的苏联外交政策的批判家》

  结论部分译本

  译者:冷西陈慧

  科尔尼年科——

  当我在思想上回到1985年,并放眼今日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不禁产生许多疑问。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

  1)当时,我为何全心全意支持后来被称为“改革”的进程?

  2)为何我们如今的处境与当初的设想相距甚远?

  3)若当年就知道今日国家面临的局势,我还会支持那场改革吗?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十分明确:在1985年,对我以及大多数与我志同道合的同志而言,非常清楚的是,我们的社会现实已无法维持原有状态。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亟待深刻、实质性的变革,而非停留在表面修修补补。因此,当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位向过去挑战并号召进行改革的政治领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我毫不犹豫地给予他支持。

  然而,为何在今日我不得不提出上述的问题?为何许多规划没有如愿实现,或者结果与最初构想大相径庭?若尝试简要回答,恐怕主要原因在于:在我们称为“改革”的进程中,未能遵守一条对成功重塑社会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无论是采取革命性的方式还是渐进的方式,都必须使“推翻”的力量与“重建”的力量保持适当的平衡。但实际上,在改革中,破坏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建设的力量。

  这一缺失的根本原因,可追溯到改革发起者们忽略了马克思的一个极富常识性的思想——此思想历久弥新,永不过时。马克思指出,建筑师与蜜蜂的区别在于,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之前,会在脑海中形成所要建造物体的理想蓝图(思想模型)。而要对一栋已有人居住的建筑进行彻底改造,比在空地上建造一栋新楼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必事先决定每个房间的地板或墙纸的颜色,但至少应当明确是否需要更换或加固地基与承重结构。在改造社会这一比建筑改造难度更高的工作中,这样的原则更为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发起改革者们没有采纳马克思的这一理性建议,反而采用了拿破仑的信条:“先卷入战斗,再看如何行动。”我曾多次亲耳听到戈尔巴乔夫引用这句格言,尽管他并没有点名拿破仑,而是提及列宁在特定情境中也用过类似表述。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