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长根 姜羽晴:“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由来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有很多重要的思想论述。追溯其中“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来源,当是1955年毛主席在一份报告中的批示:“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而这一切最初都发生在浙江建德千鹤村,当地妇女和男子一样参加劳动,打破了“妇女下田,没米过年”的封建观念,甚至比男子做得还要好。千鹤村妇女进而成为全国妇女敢于打破旧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的典范。
千鹤村村口
巍巍乌龙山,浩浩新安江。依偎在青山绿水间的千鹤村,静卧在浙江省建德市东部、浙西古城梅城一隅,北靠乌龙山,南临新安江,是古时杭徽黄金水道的重要中转站,因《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浪漫描写而得名;更因1955年一份毛主席亲笔书写的批示,在新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毛主席的一份批示
1955年5月24日,《浙江农村工作通讯》发表了一篇题为《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调研报告,作者是时任建德县妇联主任胡采薇。不久,这份报告被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看完报告后,用铅笔、毛笔、红笔前后修改3次,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还将标题改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并写下长达512字的批示。其中写道:“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浙江建德县的经验,一切合作社都可以采用。”[1]这是毛主席对建德县千鹤村发动妇女投入农业生产做法的肯定。1956年夏天,这份批示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中册,后又被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说起撰写报告的胡采薇,她出身于红色家庭,奶奶应爱莲很早就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奶奶的影响下,胡采薇在杭州师范读书期间就参加学生运动,之后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流社”,开始从事地下工作。1951年3月,胡采薇从建德县城关区调任妇联秘书;10月,建德县妇联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她当选为妇联主任,被委以“撑起建德半边天”的重任。胡采薇主动向领导表态:“我会撑起来的,看我的实际行动吧!”然而面对如何发动妇女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1952年11月中共中央、政务院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开展一次贯彻婚姻法的大规模运动。胡采薇决定到建德县庵口乡千鹤村蹲点,一方面摸清情况,一方面宣传动员。她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又挨家挨户上门谈心,耐心向群众说明:“解放后时代不同了,不应该再歧视妇女,男人能做的事妇女也能做,这才叫男女平等。”经过无数次的大会、小会和个别谈心,妇女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男人也逐渐消除顾虑,支持妻子走出家门,婆婆也不再阻拦。在蹲点过程中,胡采薇深入调研和思考,很快就有关“妇女参加农业生产情况”的问题总结出一份报告,上报县委。不久,一份题为《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报告,在《浙江农村工作通讯》第六十期上发表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