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眼中的遵义会议:实际上张闻天当召集人,我管事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毛泽东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遵义会议。不仅如此,关于遵义会议,毛泽东还有许多回忆与论述。认真研读这些论述,对于深刻理解那段历史,深刻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会议的情况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曾多次回忆遵义会议,谈会议的筹备、会议上的斗争、会议召开的时机、策略考虑以及一些领导人的贡献。
“老是三票对四票下去不行,我们扩大一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开始了长征。11月底,经过血战,突破湘江封锁线,跳出了包围圈,使蒋介石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计划失败,但红军自身却付出沉重的代价,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为三万多人。
部队不断受到损失,导致士气低落,首先在领导层中,对于当时的错误指挥有所议论,酝酿着不满。由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一些犯过“左”倾错误的领导同志也开始觉悟。张闻天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就说过,李德这样指挥怎么行,这样怎能打胜仗?据贺子珍回忆:由于王明路线的执行者给毛泽东加上种种罪名,一直到长征时都没有勾销。在离开中央苏区前,任何人都不同毛泽东讲话,毛也不去找任何人。在长征初期,人们仍不同他讲话,而他却打破沉默,主动找同志们谈话。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同政治局的同志、中革军委的同志一个个地谈话,反复阐述他的意见。这样,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很多领导同志已经支持毛泽东,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张闻天在延安整风时写道:“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二同志住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反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黎平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同时,会议还作出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到遵义地区后,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图为黎平会议旧址。
黎平会议后,红军强渡乌江,挺进遵义。在此期间,毛泽东一直在考虑政治局会议的力量对比问题。据毛泽东身边人员回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20多年后,曾在一次党内高层小范围的谈话中讲道: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