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发言:生死攸关的转折 走向胜利的起点

2025-01-30 1847 0
作者: 陈力 来源: 红色文化网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率领红军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局势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中国革命由此开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

  一、生死攸关的转折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被迫率中央红军撤出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继续遭受严重的损失。

  一是错误的转移方式制约了红军的机动能力。兵贵神速,是基本军事常识。特别是在弱军遭遇强敌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要想尽快突出重围脱离险境,必须尽可能地轻装简行,以保持兵力的机动灵活。可是教条主义者却在红军战略转移时采取了“大搬家”的转移方式,命令红军携带大量坛坛罐罐出征,不仅将大量兵力用于转运物资,而且使主力兵团成为掩护力量,大大削弱了红军的机动能力。中央红军之所以在长征前期遭受严重损失,突破国民党军湘江封锁线后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错误的转移方式造成的行动迟缓是重要的原因。

  二是消极避战,使红军错失摆脱被动的有利战机。长征开始后,教条主义领导者“根本忘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将遇到敌人严重的反对,忘记了红军在长途运动中,将要同所有追堵截击的敌人作许多艰苦的决斗,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223-224页。],由之前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的冒险硬拼转为消极避战。红军进入湘南后,鉴于这一地区我们党的工作基础比较好,又是敌人的无堡垒地区,便于红军机动作战,毛泽东建议乘国民党“追剿”军主力尚未靠拢,组织力量实行反击,寻机歼敌一部,以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彭德怀也提出,“以三军团迅速向湘潭、宁乡、益阳挺进,威胁长沙,在灵活机动中抓住战机消灭敌军小股,迫使蒋军改变部署,阻击、牵制敌人;同时我中央率领其他兵团,进占溆浦、辰溪、沅陵一带,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战场,创造根据地,粉碎敌军进攻。否则,将被迫经过湘桂边之西延山脉,同桂军作战,其后果是不利的”[《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193页。]。然而,“左”倾领导者拒绝接受这些正确建议,一味消极避战,使红军错失在湘南歼敌一部、改变被动处境的有利时机。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