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仁:青年学生在太行革命老区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实录


1.jpg

  【编者按】本文是葛元仁同志为申安喜主编《太行知青》一书所作的序,现经作者授权首发,以飨读者。

  申安喜同志主编的《太行知青》一书,提出了有“需求”就有“就业”的广义就业观,挑战了那种认为只有到“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工作,拿工资才算就业的狭义就业观。因为按照狭义就业观点,当年占人口80%以上在“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的农民都处于“失业”状态,这显然是荒谬的。青年学生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完全是因为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就业”。用“就业压力”来解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是站不住脚的。

  书中收集了大量文史资料和真实的故事,全方位地描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当时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形势号召、动员,由周总理领导的国务院具体组织、安排实施,各级党和政府落实的在太行革命老区青年学生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历史过程。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

  要说明这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只有按照《共产党宣言》指出的“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为此,书中对于当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必要的描述,用以证明青年学生上山下乡,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不是谁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必然。

  正像任何事物随着其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变化,都有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随着全国人民(包括知青在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后结束的。同样不是谁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也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伴随着农村合作化高潮开始的。当时急需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协助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提供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在强敌环视、随时企图推翻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环境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国人民遵循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二十几年时间建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才建成的工业体系,掌握了“两弹一星”使帝国主义不敢侵略中国,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战线需要更多有知识的青年时才结束的。

  山西省是资源大省,工矿企业众多,就业压力不大。太行地区更是资源丰富,“三线”工厂林立。简单地用就业压力来讲太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必要性,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