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为何被周总理誉为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是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而林县人民修建的红旗渠,则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并把它称为当时中国的两个奇迹之一。周总理这里说的两大奇迹,一是指的南京长江大桥,第二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
从后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也许红旗渠并不是在爱民渠、英雄渠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但林县人民在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兴修水利方面,却走过了漫长的从“爱民渠”到“英雄渠”再到“红旗渠”的艰难历程,谱写出了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爱民渠”
翻开那一页页沉重的历史,人们不由得感慨万千。严重缺水的状况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极大的不便。特别是一到干旱年头,到井里挑水的人一字排开,成了一条长龙。据档案资料记载,在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就有307个村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难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做了一个统计,其中到5公里以内的地方取水的有181个村,到10公里以内的地方取水的有114个村,到20公里以内的地方取水的有2个村。因吃水问题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林县算了一笔账:全县每年因担水误工达480万人,占农业总投工30%多。换句话说,每年要把近4个月的时间花在那远而又远的取水途中。
因为取水,林县常常发生打架斗殴伤人亡命事故。因为缺水,不少人家几乎不洗衣服,不洗手脸,即使用水,也是男人洗了女人洗,大人洗了小孩洗;用过的水也舍不得扔掉,留作它用。因为无水,一代又一代的林县人不得不流离失所,远走他乡。古有洛阳纸贵之说,当年讲林县的水贵如油,重似金,一点儿也不为过。
1942年和1943年,由于日寇进行疯狂的“扫荡”,加之连续两年大旱,又逢蝗虫灾害,全县1600多人饿死,1万多人被迫外出逃荒,真是惨不忍睹。
此情此景,令当时驻扎在该县合涧河西村的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痛心不己。这位驰骋沙场的将军没有忘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经过细心勘察后,他利用战斗的间隙,亲自带领部队和群众修渠引水。从河西村起到二道河村,共修筑了一条两公里长的引水渠。可别小看这短短的在战乱里修成的两公里长的水渠,它较好地解决了驻地群众和部队的饮水、用水问题,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看到这条水渠,做了百年饮水梦的老百姓高兴极了,称八路军为亲人,说皮定均是“送水神”,并亲切地将这条水渠叫“爱民渠”。皮定均司令员带领部队为当地老百姓做的这件善事,得到了八路军太行军区及八路军总部的表扬和肯定,在太行山区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