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有人说是邓小平,他解散了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所以粮食就大幅增产了。
有人说是袁隆平,他发明了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大家才能吃饱饭。
有人说是靠进口,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才保障了国内粮食供应充足。
有人说是靠父母,靠自己,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
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带有强烈的片面性,只看到问题的一个点或一个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真正种地的农民,去过农村搞调研的人都知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培育良种、化肥普及、推广农机、发展农技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才是中国农村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基本保障,才是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上述这些农业基础建设工作。
恰恰都是在1949年至1979年间逐步完成的,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始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来,从此缓解了粮食短缺的矛盾。这个生产力惯性,在国家战略延续的支撑下,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根子上讲,彻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是毛泽东思想!
以水利建设为例。
1949年至1976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先后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上)86000多座,各类塘坝(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下)640万口,总库容高达4200多亿立方米。
在这期间,还修建了不计其数的沟渠和河堤,根治了淮河与黄河的水患,为全国各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保障。
这些水库,大部分都还在使用,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之便利,还为城市生活用水提供了清洁之水源。
以良种培育为例。
小麦和水稻是中国两大主粮。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推动下,我国就开始着手培育良种,重视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1960年前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期,粮食大幅度减产,老百姓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袁隆平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将研究方向从红薯、西瓜转向了水稻。
1964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性研究杂交水稻。
这个是重点,要划起来!
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而不是始于1984年!
1965至1968年间,袁隆平同志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屡次受挫,遭遇多次失败,但他没有放弃。
大家不要神化科学家,任何一门科学研究,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历多次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复盘总结思考之后,改变研究方向,才有可能迎来重大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