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2025-04-02
作者: 寒牛出栏 来源: 寒牛出栏公众号

  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有人说是邓小平,他解散了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所以粮食就大幅增产了。

  有人说是袁隆平,他发明了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大家才能吃饱饭。

  有人说是靠进口,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才保障了国内粮食供应充足。

  有人说是靠父母,靠自己,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

  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带有强烈的片面性,只看到问题的一个点或一个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真正种地的农民,去过农村搞调研的人都知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培育良种、化肥普及、推广农机、发展农技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才是中国农村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基本保障,才是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上述这些农业基础建设工作。

  恰恰都是在1949年至1979年间逐步完成的,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始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来,从此缓解了粮食短缺的矛盾。这个生产力惯性,在国家战略延续的支撑下,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根子上讲,彻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是毛泽东思想!

  以水利建设为例。

  1949年至1976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先后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上)86000多座,各类塘坝(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下)640万口,总库容高达4200多亿立方米。

  在这期间,还修建了不计其数的沟渠和河堤,根治了淮河与黄河的水患,为全国各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保障。

  这些水库,大部分都还在使用,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之便利,还为城市生活用水提供了清洁之水源。

  以良种培育为例。

  小麦和水稻是中国两大主粮。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推动下,我国就开始着手培育良种,重视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1960年前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期,粮食大幅度减产,老百姓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袁隆平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将研究方向从红薯、西瓜转向了水稻。

  1964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性研究杂交水稻。

  这个是重点,要划起来!

  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而不是始于1984年!

  1965至1968年间,袁隆平同志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屡次受挫,遭遇多次失败,但他没有放弃。

  大家不要神化科学家,任何一门科学研究,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历多次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复盘总结思考之后,改变研究方向,才有可能迎来重大转机。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