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类历史宏观规律 铸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核心摘要一:在研究历史方面,我们往往注重研究历史的微观方面,譬如某一个历史事件,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王朝,往往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宏观规律(通史规律)。无论司马迁写的《史记》,还是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都没有对历史大规律进行系统性总结,只有黄炎培提出了“历史周期律”。为此我们探寻世界强国的转变规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让宏观历史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这是我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
核心摘要二:历史的兴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区出现了发达国家,看似错综复杂,毫无规律,我们仔细分析后,就会实际上围绕一条主线发展。那就是:智商+科学的社会制度。同一智商条件下,其区别就在于社会制度。因此,有了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强;有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出现了日不落帝国;有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出现了最强大的美国;有了苏联革命,产生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核心摘要三:历史的发展围绕两个中心,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科技进步),二是政治制度让大多数人获得公平的生存权,这个生存权越高,这个制度越公平,说明制度越先进。
核心摘要四:治国就是治吏,官吏的能力和道德水平越高,其制定的政策越好,其执行的政策越好,否则某些官吏可能把政策执行歪了,甚至错了,激起民愤,在汇报情况时候,只报喜不报忧。选拔官吏,一是选拔才、选智。这一点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形式进行选拔;二是选德。这一点,在历朝历代的后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政治越稳定,选德越容易被忽视,因此朝代的中后期出现了贪官和奸臣。
核心摘要五:王朝的中后期,执政者(皇帝)往往被胜利冲昏头脑,越来越喜欢听从顺耳之言,往往不喜欢听取问题,说这一时期的问题,即使错误的决策,也绝不听从。因此提拔报喜的“忠臣”,打压提出问题的“奸臣”。因此说,没有昏君,何来佞臣。
核心摘要六:民意关乎朝代的兴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一个王朝的上升期,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意愿。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管理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意愿,与人民意愿背道而驰。
人类历史中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先后形成了区域性文明核心,但是除饱受沧桑的中华文明外,全部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中华文明还饱受北方文明的摧残。
欧洲的文明中心,从中亚到南欧,再到北方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再到英伦三岛,再到美国,后又苏联强势崛起,最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