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风尘:东北经济的重工业之殇

2023-03-30 2379 0
作者: 叶风尘 来源: 红歌会网

  东北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伴随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得益于自身卓越的自然条件,东北曾创造过三次历史辉煌:第一次是张作霖统治时期,至1930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这个指标,一直到2004年,全国才实现。第二次是伪满时期,至东北光复的时候,全国80%以上的GDP集中在东北。第三次是新中国建国以后,那时候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项目,其中有57个项目落户东北,至1960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5%,虽然比重下降,但仍然对全国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北的衰落,见于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爆发了国有企业下岗潮,东北是重灾区。同样是国企,南方的国企,大多是私有化,东北的国企,大多是破产。进入新世纪,国家推行了振兴东北的计划,东北经济有所回暖,但是往日不再,从2014年开始,东北经济突现断涯式滑落。今日之东北,人口流失,经济低迷,饱受国人的冷眼。

  气候?体制?人口素质?地理环境?恐怕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答案,都不是东北经济的真相。为了东北的振兴,各路专家学者做客东北,献计献策,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鲜有真知灼见。比较有影响的,是2017年林毅夫带队到吉林,提出了一份“吉林报告”,其中着重提出了东北要补上轻工业的短板。

  曾记何时,东北经济的结构完整、配套齐全,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以长春为例,汽车、客车、拖拉机、军工、电视、洗衣机、自行车、纺织、建材、烟草、电子、橡胶等等,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忽然一夜,东北的轻工业集体消失了。今天的东北,主要倚重的就是重工业。振兴东北,振兴的也是重工业。即使这样,由于增长乏力,东北的重工业优势也在逐渐失去。为什么没有轻工业,经济就不行了?我们要到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中寻找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中心思想,是剩余价值论,基本观点就是劳动价值是由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两部分构成的;剩余价值论的重点环节,在价值转形,讲的是剩余价值如何在不同劳动力的身上进行分配。原则上,劳动力价值要符合按劳分配,剩余价值要符合按资分配。同一个劳动力的身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分配原则,导致了劳动价值不符合按劳分配,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价值和价格的分裂。没有经过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劳动价值,是“原始价值”,这个价值不能进行交换;经过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劳动价值,是“转形价值”,这个价值才可以进行交换。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