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不是有人想回到计划经济,而是有人想念劳权经济


  刚刚读到了一位网友《为什么有人想回到计划时代?》的探讨文章。探讨一些人想回到计划经济的原因。

  其实上,人们不是想回到计划经济时期,而是想念过去的劳权经济罢了。

  确切地说,过去的经济模式,不能说是计划经济,或者说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计划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封建的生产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经济,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

  由于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前都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建立了劳动阶级专政的国家体制之后,客观上需要经过一个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在建国后,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产权经营方式的计划经济模式,从而能够在满足劳动群众生活需要与快速实现工业化之间进行协调平衡,以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

  从社会性质而言,产权公有制模式,它的基础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劳动者主体地位和实现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形式,而其制度却是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者的制度,这是一种社会性质相互矛盾的结合体,是一种暂时性的经济体制。因此,这是一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生产模式,即过渡阶段的生产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虽然这种模式没有全面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制度,从而直接体现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但是在体现广大劳动者利益需要的总体思想指导下,这些产权公有制企业也采用了工资稳定增长、且福利较好的政策措施。因此,使劳动者不仅人人有饭吃,而且也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使个人收入待遇逐步增长。也就是说,这种半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实质还是以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为核心的。因此,它性质上是偏于劳权经济的模式。

  然而,经过改革,不仅许多的公有制企业私有化了,而且即使没有私有化的公有制企业或国有企业也采用了资本化的经营方式,企业职工也通过合同制实行了身份转换。而资本化经营的目标是追求盈利最大化,追求的是资产增殖,工资和人工费用作为成本则是企业经营的最小化目标。改革打破了职工的“铁饭碗”,公私企业的员工都成为了雇员,这客观上也使劳动者有一种明显的主体地位失落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想念过去那种作为企业主体和工作收入稳定的过渡经济体制,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许多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想不通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会怀念过去,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那个时期,缺少那个时期的感受。

  对于老百姓而言,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感受和实实在在的利益损益的感知。

  还有网络上许多人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争来争去,甚至有人还在信誓旦旦地要捍卫市场经济。

  而实质上的关键在于,对于老百姓而言,区别在于是产权经济还是劳权经济。产权经济意味着体现的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得利的主要是少数的企业经营者;而劳权经济体现的是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得利的是绝大多数人。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