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配送员和司机,当女性成为城市的体力劳动者
另一种女性主义
配送员和网约车司机是如今维持一个城市运转的重要齿轮。
从屏幕一端接下订单,在大脑中规划路线,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中,把人或者货安全送到目的地,并在每个订单完成的间隙获得短暂喘息。
女性是这个行业中存在感不高的群体。
高强度体力的工作常态,让人们习惯性默认这是一份"男性职业",作为一份多劳多得的体力活,在过往的就业选择中,并不是绝大多数女性的首选。
这个行业对女性来说,看似是一个迎难而上之举,在本就竞争激烈的“男性行业”中争得一份收入并不容易,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城市奔波的路上。
她们背后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
面对问题,28岁外卖女骑手王然的回答很简单:为了生存。
个体的对抗,女骑手的生存法则
早上六点,手机铃声准时响起,为了接下早餐这波单,王然必须在20分钟内全副武装,骑着电动车冲出家门。
“早高峰七点半就结束了,如果不快一点,上午就废了大半。”
为了住得离南四环的派送点更近,王然选择每个月花费1800同人合租一居室。
月入过万的外卖骑手,和工资被房租占去一半的应届大学生,这个城市中的蓝领和白领,于北京的同一间出租屋内薪资倒挂,已成为现实和共识。
王然初中毕业后就同乡邻来到北京,干过包装工、大堂经理、销售,最高工资不过6000每月。当一个北漂女骑手的原因很简单,最初就是看中挣钱多。
“家里出了点意外,那几年急需用钱。”寥寥几句,述尽所有心事。
在用餐高峰期,快速规划出最合适的路线,并带尽可能多的单,是一个外卖骑手的必备技能。顺路、能放快递柜、不用进小区、和能超小道的组合单像是一把好牌,王然常常蹲在她的电摩旁边等待合适的订单出现。
高效率,带来的是体力的节省和单量的居高不下。
即使对于骑手来说平台的竞争在加剧,王然仍会用自己的计算对抗环境,在夹缝中赢得一丝丝生机。
午餐高峰期,骑手们都聚集在外卖柜的另一侧
逃离北上广,是每个漂在一线城市的浮萍都会考虑的问题。
王然想过离开和重操旧业,但薪资和自由像两块秤砣,将她稳稳压在原地。相比于男骑手,能踏入这行的女性,通常总有沉重的心事。
同王然最谈得来的女骑手以前是个护士,因为嫌医院工作太累,辞职在家。但逃不过和丈夫、公婆因为家庭开支问题纷争不断。直至闹到分居,她索性躲个清闲,出来做了外卖骑手。那阵子,女同事出手阔绰,心情明朗。
“女性和男性真不一样,男性当骑手是为了高薪收入,对我们来说,内心感受和自由更重要。”女性骑手在加速的命途中爆发出强大韧劲,将误解、性别偏见、残酷的机制统统和着风咽下,默默咀嚼。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