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探析

2023-03-20 1301 5
作者: 田长生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论述,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而不断完善。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考察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从实践的存在前提、实践的本质内容、实践的歪曲形式、实践的复归环节四个方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出发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里面体现的科学实践观的雏形既不同于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又不同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哲学,开辟了“新唯物主义”的新道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分析《手稿》所体现的实践观点入手。

  一、实践的存在前提——感性的自然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把劳动当作是“精神”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统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实践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感性的、现实的物质活动。

  第一,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感性自然。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要“创造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的一切东西。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便是生产满足人们这些需求的资料,那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客观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因此,实践活动在两个层面受制于自然界。一是,人类实践活动必备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自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劳动加工对象、材料、工具、场所等生产资料和维持实践活动主体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践活动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资料来源于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在经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加工后,便成为供享用的精神食粮。

  第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自然存在物。《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人来自于自然、生存于自然,是受动的存在,实践活动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虽然同为自然存在物,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又有所不同,人还是类存在物,在不甘于受动的情况下,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人能不断地改变自然,成为能动的存在物。人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