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人民公社时期为什么“吃不饱饭”?
说到人民公社,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吃不饱饭”,是“大锅饭”,是“平均主义”等等。
现在有些人从现实的农村状况出发,对比之下,提出了应该恢复人民公社的主张;而与此相反的意见是,再也不要回到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
但关键的问题是,是人民公社导致了吃不饱饭的?
大家的感觉是什么呢?
感觉是似乎一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马上就吃饱饭了。许多人就形成了“一包产到户,就解决了吃饭问题”的结论。具体的时间就是1983年,即大体上全国普遍推行了承包制的时候。那时的人均粮食拥有量是360公斤。
那我们来看一看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生产情况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据统计,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1959年是252公斤,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89公斤,197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40公斤。从1959年到1979年,20年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了88公斤,平均增长速度是4.4公斤/年;而在1970年到1979年这后9年增长了51公斤,年均增长速度为5..66公斤。在这二十年之间,人均占有粮食的增长呈现出一个加速的趋势。
如果我们按照二十年的平均速度来预测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是340+4*4.4=357.6公斤,与1983年人均拥有粮食的数量360公斤相差了2.4公斤;如果按照后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测算,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是340+5.66*4=362.6公斤。比1983年的人均360公斤多了2.6公斤。
根据上面的测算,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即使不进行分户经营的改革,到1983年吃饱饭也是肯定的。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也不难了解,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产量的上升呈现阶段性的发展趋势,越是到后来,增长速度越快。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也不难理解。我国的农业从原始种植状态,先后经历了电力化、水利化的过程,此后又有了化肥使用的不断增加,良种的改善及农业生产管理的不断改进,农药使用也有增加和改善。因此,环境条件和综合因素的改善,使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而且日益加快是必然的。
从上面的分析看,“吃不饱饭”不是人民公社制度造成的。相反,正是因为人民公社,才使“吃不饱饭”的状况有了不断的改善。
但是,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人民公社的粮食产量是不断增长的,而且还是越来越快的趋势,为什么我们还是感觉总是“吃不饱饭”呢?
这就与人口增长速度有关系了。
我国1956年的人口是6.28亿人,到1982年是10.16亿人。在26年间共增加了3.88亿人,年均增长1492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61.78%。2022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人,从1983年到2022年的39年时间增加了3.96亿人,增长幅度为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