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围绕“样板戏”的风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了让许多人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随着那个特殊年代的逝去,与那个年代相关的“样板戏”本已沉寂多年,被一些人判定“寿终正寝”,竟突然地“回潮”“复活”了。事情大约是由1986年的春节晚会引起的。晚会上演唱了《红灯记》中铁梅的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文艺界一片声讨声,掀起了好大的波澜。讨伐者用充满激愤的口吻,怒斥“样板戏”乃“文革阴谋文艺”,是“帮派艺术”的产物,必须“扔进历史垃圾箱”,岂能允许再出现在舞台上!
可是,与讨伐者的愿望相反,尽管口诛笔伐不绝于耳,可“样板戏”的“回潮”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涨越高,似乎在其“销声匿迹”之时,积蓄了巨大的能量,一旦释放就势不可挡。进入九十年代,北京、上海陆续复排公演了整出的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演出不仅场场爆满,而且创造了连演百场的纪录。1996年,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演出三场,十分火爆。每场演出开始后,仍有不少人守候在剧场门外等退票,因观众反应强烈,不得不加演一场;1997年连演13场,上座率全是百分之百。1997年在武汉举办声势浩大的“现代京剧长江行”系列展演活动,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各演出三场,历时三周,戏票均被抢购一空。观众热情高涨,首场演出时,武汉剧院内1600个位置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站满了观众。这股“样板戏热”一直延续到新世纪。
面对这个现实,文艺评论界出现了新的声音,认为样板戏在艺术上的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有的文章指出,样板戏对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套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根据作品的人物和情节发展的需要,废弃了传统京剧中一些没有生命力的程式化动作,保留并改造了其中可以利用的程式动作,设计安排了大量生活化的表演动作,使演员的表演既具有京剧的特征,又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欣赏习惯,做到了真实性和艺术美的统一。在念白方面,样板戏在保持京剧念白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语调和它的节奏感、音乐性的同时,废弃了尖假音和变音的念法,扫除了那种拿腔捏调的感觉,并且统一采用普通话为基准语音,注重道白台词的生活化、口语化,还带有现代诗歌的美感,琅琅上口,使观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更有文章对样板戏在音乐创新方面的成功大为赞赏。以京剧样板戏的音乐设计来看,一方面,它保留了传统京剧的曲牌、调式,传承京戏音乐的风格、韵味,另一方面,它又吸取了民间曲调和现代歌曲的某些旋律,拓宽和丰富了它的音乐表现力。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乐器为主的基础上,大胆使用了西洋乐器;有的作品还设计了具有交响乐效果的乐段,用来描绘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渲染人物情绪。西方管弦乐队在样板戏中担任了序幕、间奏曲、终曲,以及所有重要唱腔中的器乐伴奏等任务,在京剧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了中外混合的乐队编制,大大扩充了器乐艺术在戏剧中的表现能力。如《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幕,音乐为观众烘托出一个茫茫林海、冰天雪地、山风呼啸、战马飞驰的壮丽情景,再配以杨子荣那高亢、激越的演唱,确实给人以辽阔、昂奋之感,具有震撼性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