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尖兵:多角度揭秘“晚年乞讨”的叶企孙


  叶企孙13岁考上清华,23岁名扬学界,曾教出79位院士,因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而“晚年乞讨”,被誉为“国人之光”、“ 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并在清华大学立了铜像。那么,谁是叶企孙?他“晚年乞讨”的经历是否属实呢?

  一、出身官宦世家

  叶企孙出1898年7月生于上海的名门望族和官宦世家,祖父靠镇压太平军发家,父亲叶景文早年中举,曾与黄炎培一起赴日考察教育,与蔡元培等人也很熟悉,后任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等职,与上海名流姚字让、李平书联姻,两人都是辛亥革命时期掌控上海的实权派人物,其中,姚字让曾出任江苏咨议局议员、财政审查长、国会总议员等职。叶企孙哥哥叶鸿绩曾出任上海都督府司法衙门秘书处秘书、江苏省民政厅官员、第一届国会秘书、上海电话局长、青岛电话局长等职,是民国高官,后跟随国民党跑到台湾;叶企孙的姐夫都是高官巨富,解放前大多逃亡台湾;就连叶企孙本人也是民国高官。

  二、深受美国教育

  因为父亲是清华学堂国文教员,1911年2月到10月,叶企孙进入该校学习,不过,这里的清华学堂尚未设立大学部,与日后的清华大学有天壤之别,某些媒体说他“13岁考上清华”,很容易让人误解为“13岁考上清华大学”,似在误导舆论;2年后的1913年夏,叶企孙考入清华学校(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18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系,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当年10月启程回国,在游历英、法、德、荷兰、比利时5国后,于1924年3月回到上海。1925年8月担任清华学校副教授,1926年担任清华学校物理系主任、教授。

  叶企孙所在的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清华大学。设立大学部后,清华学校才逐渐改变了“留美预备部”的买办性质,成为中国高校,但该校浓郁的西化风气和亲美风气直到解放后才有所改变。因此,5年的清华学校教育,5年的赴美留学经历,使叶企孙在学到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深刻的美国教育,其言行必然留有明显的美国印记。

  三、积极参政议政

  因出身官宦世家,又深受美国教育,叶企孙绝非像媒体鼓吹的那样“不问政治、不问宗教”,而是积极反共反苏。

  他拥护国民党和蒋介石,1939年1月,在《今日评论》1939年第一期发文支持蒋介石,盛赞抗日救国军;与蒋介石心腹、国民党特务头子、第20号战犯,曾担任民国政府浙江省长、教育部长、交通部长以及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即中统局长)、中央代理秘书长、中组部长等十多个重要职务的朱家骅是数十年好友,曾长期在清华大学担任领导职务,同样属于民国高官;抗战时期,曾与驻守天津的国民党特务王崇喜等人联系频繁,派遣“(学生)熊大缜通过搞电台等物资把吕正操拉到鹿钟麟一边”,即让熊大缜策反吕正操投靠鹿钟麟和蒋介石,从而瓦解八路军,扩大国民党在冀中的影响,为此,多次与熊大缜、王崇喜、许惠东等在天津党政军联合办事处密谋。解放后,叶企孙仍积极参政议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