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想象的危机与底层话语的困境——重读小说《那儿》

2024-11-26 1040 2
作者: 符鹏 来源: 人境网

  如今,底层话语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关键词。没有人能想到,十年前一场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会将久已边缘化的当代文学重新带入公共空间。十年间,底层话语在不断被解释和形塑的过程中,已被广泛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甚至扩展到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尽管在此过程中,这种批评话语不断遭到不同声音的质疑,但是,毫无疑问,它早已被许多研究者看作理解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观念视野。

  然而,细查起来,这种视野往往局限于一种新的当代文学题材的发现,通过辨识其左翼文学传统,剖析其社会背景,评判其美学旨趣,申明其精神困境,凸显底层写作的特殊意义。而那些批评的声音,诸如质疑底层文学的左翼传统、社会意涵、艺术成就和道德立场,尽管观点相反,但其认识论框架与赞成者并无二致。在我看来,诸如此类的争议,除了学术话题的更新外,其批评话语的构造并未愈出当代文学史的既有理念。正是因此,随着这个概念的使用逐渐成为批评常态,原有争议中包含的思想可能性也随之消失。

  尽管也有研究者注意到底层话语批评实践的这种困局,但大多数的论述往往无法摆脱既有的意识形态化判断,过分局限于枝节问题,未能做出较为整全的分析。在我看来,当代底层话语乃是一个尚未被充分理论化的概念系统。如主要倡导者李云雷所言:“‘底层写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乃是理论建设的不足。”其问题表征乃是,它对当代底层经验及其文学实践的整理,过分依赖于既有的文学批评范式,而未能深入开掘这种经验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意涵,从而为当代批评展开新的理论想象。本文的写作试图重新回到当代底层话语的文学起源——小说《那儿》,通过检视这篇小说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义位置,剖析既有的政治经济学判定的伦理限度,并以此为分析的进路,透视这篇小说中阶级想象的危机,以期重审底层话语实践的内在理路及其表述困境,并为重塑其阶级意识展开新的理论想象空间。

  一、《那儿》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义位置

  当代学术界对于底层问题的关注,缘起于2004年《天涯》杂志开启的“底层与底层的表述”系列讨论。但这些讨论相对零散,并未直接形成关注底层经验的学术方向。事实上,稍后在这年第5期《当代》杂志发表的小说《那儿》,才真正将这种关注凝聚起来,带入知识界的交锋地带,并最终促成底层话语的诞生。因此,重返当代底层话语的这一文学起源,对于把握其内在理路和表述困境至关重要。

  在1990年代以来文学边缘化的语境中,《那儿》所引发的关注和讨论是前所未有的。小说的情节主线是“我”的小舅朱卫国,作为工厂的工会主席,在国企转制面临资产被领导侵吞和变卖的危机时刻,试图通过个人努力阻止这一伤害工人阶级利益的悲剧发生,最后无能为力而饮恨自杀。不难想到,这样具有阶级指向的批判性主题,很容易获得左翼学者的应和。不少批评家很快将《那儿》纳入左翼文学的传统,称其为“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等等。正是以此为开端,底层文学的命名得以诞生,并引发广泛争议。

查看余下8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