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工业电影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目睹了历史的巨大迂回,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理想是不现实的,只是证明历史前进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并且经常会出现反复的。

  作者|郭松民

  01

  最近,因为研究新中国“人民电影”这个话题,看了一系列工业题材的影片,从五十年代的《英雄司机》(1954年,导演吕班,编剧岳野,主演郭振清、王秋颖等)、《无穷的潜力》(1954年,导演许珂,编剧于敏,主演谢添、卫禹平、蒋天流等)、《伟大的起点》(1954年,导演张客,编剧艾明之,主演张伐、汤化达、陈天国等)、《嘉陵江边》(1960年,导演王少岩、赵锵,编剧沙打,主演卫北原、雷南、松涛等),到七十年代的《创业》(导演于彦夫,编剧张天民,主演张连文、李仁堂陈颖等),《火红的年代》(导演傅超武、孙永平、俞仲英,主演于洋、郑大年、温锡莹、张雁等),《青春似火》(导演董克娜、辛静,编剧马鞍山文化局《青春似火》创作组,主演杨雅琴、辛静、鲁非等)等等。

  比较了一下,发现这一类题材,存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式:

  先进的工人,总是想方设法挖掘潜力,搞技术革新,提高产量;保守的厂长,害怕创新和冒险,迷信国外设备和专家,把完成生产任务看得高于一切;墨守成规的总工程师,虽然有专业知识,但局限性很大,不敢打破前人、洋人的路子;最后,是支持工人的党委书记。

  那么,是不是存在着编导相互借鉴、“致敬”,从而形成相似的思路呢?

  也不是,比如,《英雄司机》《无穷的潜力》《伟大的起点》等几部电影,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创作的,从相关主创人员的回忆来看,他们并没有相互借鉴思路,反而是在电影上映后,发现影片的内容出现了“雷同”,觉得很无奈,也有些不解。

  其实,这样的模式,反映了革命胜利后,尤其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出现的新矛盾,即从政治上说,劳动者已经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权,也缺乏技术上的话语权,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所有权也就处于虚置的状态。

  对于很多有觉悟的工人来说,他们面临这样的困惑:如果解放后,工人阶级仅仅是在生活待遇上得到了改善,而不能参与管理,不能掌握技术和文化的领导权,那么,这和解放前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呢?目前这种比较好的物质待遇,以及政治上比较高的地位,又如何得到保证呢?

  而如果工人试图争夺管理权和技术上的话语权,则必然会和企业原有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等发生矛盾。

  所以,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不断的尖锐化。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