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就张艺谋的“无语”说两句


 “中国的一线导演,不当老百姓已经太久了,在大别墅中住得时间太长了,在西方电影节的红地毯上,走得也太远了……”

  作者|郭松民

  编辑| 南 方

  01

  —

  近日,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呼吁观众走进电影院,亲身体验大银幕带来的视听盛宴,而非仅通过手机快速浏览电影解说。

  张艺谋说,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他希望大家能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电影体验,“我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还是很希望观众走进电影院去看。你最好别在手机上看,你最好别看那个三分钟介绍。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看到这个就很难过。”

图片

  看了张艺谋的这段访谈,我也觉得相当“无语”,不过还是想说两句。一来,张艺谋的确感觉到了问题;二来,他也仅仅是“感觉”而已,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他的呼吁当然也不会有结果。

  曾几何时,电影是“一次过”的艺术,人们一旦看过一部电影,就很难再次与它重逢,如果与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交臂相失,则会在成为一种长时间的遗憾。

  “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因为是稀缺的,观影本身就成了一种隆重其事的文化活动,“仪式感”自然产生;因为是“一次过”的,便只有“沉浸”才能充分享受。

  但互联网出现以后,尤其是四G时代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大量电影资源都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视频网站上获得,观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进行,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倍速反复细读,“仪式感与沉浸感”也就很难出现了;

  其次,就是被张艺谋们深恶痛绝的“三分钟介绍”开始流行。这些短视频极大地降低了观影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给那些被“卷”得喘不过气的职场中人提供了一种虚假的满足和可供消费的错觉。

  对电影导演及其他从业者来说,这的确令人沮丧。可有什么办法呢?技术进步是不可逆的,流媒体对话语权的稀释是一种历史必然,任何人只能顺应,无法抗拒。

图片

  不过,就我本人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观影体验而言,一般不看“三分钟介绍”,原因有二:

  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我认为,不存在什么“纯客观”的剪辑,短视频一定体现了剪辑者的偏好,很可能与原片编导的意图相去甚远;

  二,此外,我也不喜欢短视频解说者那种似乎洞悉一切的自鸣得意,以及惯常的油嘴滑舌。

  02

  —

  虽则如此,但张艺谋的这段话,也的确反映了他们这一代电影人的老毛病,即傲慢、诿过于人,从不反躬自省,他说“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时,对观众的不满与责备呼之欲出,与冯小刚的“垃圾观众论”【点击阅读】可谓异曲同工。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