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批判】关于《易经》
原编者按:《周易》是周人问吉凶的占卜之书。现存《周易》一书中,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大体记载周人卜筮的卦辞、爻辞; 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载后人对《经》文的解释,和阐发《经》的基本思想等。《易传》共有十篇,传统称为“十冀”。其中,《彖传》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象传》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又称为“大象”),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小象”)。《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系辞传》上、下两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关于《易传》的作者和形成时代,有各种不同说法。但根据《易传》各篇内容来考察,它既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即使同一篇,也可能经过前后许多人的讲述、整理,最后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这个样子。根据相关考证,《易传》中的大部分大致形成在战国末期。而其中的《系辞传》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是战国末期,或更晚一些秦汉之际的作品。《易传》各篇中的基本思想,大致是承袭孔、孟的思想而来的,可能是孔、孟一派借《易经》讲述他们的哲学思想的汇编。汉以后《易传》与《易经》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官方正统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唯心主义体系
《易经》是记载向神秘主义的“天”或“鬼神”问吉凶的卜筮之书,它的基础是迷信,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易传》在解释《易经》时,吸收了一些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主义思想家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等,包含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还五行、阴阳的本来面目但《易传》的作者是把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纳入到《易经》的整个唯心主义体系中去的,所以客观世界在它那里是倒立着的。在《系辞传》中,把整个世界颠倒的唯心主义体系表达最为明白和最有系统,《系辞传》作者通过最高统治者、“圣人”设立八卦,观察卦象,使万物与神秘的“天”沟通起来。他们认为,“天垂象,见吉凶”,即“天”通过各种隐秘细微的迹象,来暗示事物的变化、吉凶。“天”又专门生出一种“物”,蓍草和龟,供给“圣人”用以探索这些隐秘细微的迹象。因此,他们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意思是说,“易”是“圣人”用来穷尽深远的道理,研究微妙的变化的。正因为它是深远的道理;所以能够沟通整个世界的意志; 正因为它是微妙的变化,所以能够成全整个世界的事务。这也就是说,“易”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圣人”认识世界,创造万物的万能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