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批判】孔子的唯心主义和墨子反对孔子学说的斗争(上)

2025-02-19 1127 2
作者: 工人理论学习组 来源: 工农兵大道

图片

  原编者按: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他早年在贵族家中管过仓库和畜牧,后来主要是从事帮助奴隶主贵族办理婚丧喜事的“儒”的职业,快到晚年时做过鲁国的司寇3个月。在鲁国内部的阶级斗争中,他一贯站在奴隶主贵族鲁公室这一边。他曾两次流亡到其他各诸侯国,企图投靠这些国家的奴隶主贵族,但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也没有要他,最多只是利用他摆摆样子,正像他自己所说的被人“系而不食”。孔子生前积极整理奴隶制礼乐的历史文献,建立了一套阐述奴隶制礼乐的系统理论,并开始私人召收弟子传授这些知识,成为一个顽固维护西周奴隶制的思想家。他的言论由其徒子徒孙记载下来,保存在《论语》一书中,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由于孔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奴隶制思想体系,并且从事教育,整理和传播奴隶社会的历史文献,使他不但在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中,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理论代言人,而且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能适应历朝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至圣先师”,至今还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图片

  复兴周礼的正名思想

  孔子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将奴隶制开始崩溃的春秋时代,看做“礼崩乐坏”的大乱局面,例如公元前607年,晋赵穿杀了晋灵公。公元前548年,齐崔杼杀了齐庄公。虽然晋灵公和齐庄公都是极端暴虐的奴隶主头子,但臣杀君,在孔子看来就是犯上作乱的“暴行”。又如公元前559年卫献公被赶出国,晋师旷曾议论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左传》襄公十四年)。这就是说,暴君荒淫,作威作福,被驱逐是罪有应得。公元前510年,鲁昭公被鲁国贵族三桓(季孙、叔孙、孟孙三家)赶出国后死亡,晋史墨也议论说: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卅二年)。这就是说,鲁君一代代放纵,这样的国君流亡死去,谁会怜悯!国君的位子本来就不是固定的。这些议论照孔子看来,就是鼓励杀君杀父犯上作乱的“邪说”。他对这样“邪说暴行”流行的革命形势悔叹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意思是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礼的权威掌握全国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大夫都执掌大权,小民也议论纷纷,不成体统了。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