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筚路维艰》之三——《仿效苏联模式》中国走在自己的大道上

2023-05-16 1658 1
作者: 儒夫 来源: 红歌会网

(三)《仿效苏联模式》——中国走在自己的大道上

  “仿效苏联模式”与“借鉴苏联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而难以区分。刘少奇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苏联的道路是按照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必然要走的道路。要想避开这条路不走,是不可能的”。(P34页)首先,刘的说法不能代表是毛泽东的思想,此外,在哪个方面是走的苏联道路,并没具体分析。是否苏联的模式对我们一无事处,或是某个方面在某个时期对我们有所用,《筚》书也没具体分析。

  对于工业化,“选择从轻工业开始的传统工业化类型,自然可以依托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制度。然而,国内外都有学者指出,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必然导致对市场的排斥和对计划的依赖。”(P35页)显然,《筚》书对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情有独钟,在未经分析判断下直接借助美国人的话,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有微词。试问,今天我们在科技、制造领域的“赶超”是否必然排斥市场了呢?如果没有当年优先发展重工业,会有今天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吗?同时要说明:其一,是否发展重工业,在当时的国情下,不会改变全民的消费倾向,也不会根本性地改变储蓄率。其二,“实行平均主义的民生保障”,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让人们拥有平等获取生活物资的权利,就是保障人的生存权。此外,社会主义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是性质不同、目的不同的竞争。

  《筚》书用美国作者的话证明,毛泽东一度相信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这不是毛泽东相信的!用他人的话转嫁予毛泽东的身上。不能把“优先发展重工业”视作“走苏联模式”,“仿效”、“借鉴”也需要学习的过程,这不等于就是“照搬”或“重走”苏联模式。我们的飞机工业不也是先重模仿苏联的开始的吗?能不能说今天的航空工业就是走的“苏联模式”呢?有外资的援助当然能加快新中国发展的步伐,但并不是《筚》书所说的“只有”一词。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个刚建立起来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还是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实质就是道路选择的方向问题!《筚》书选择性地引用了很多史料,绕了很多圈,就是回避“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工业化进行带来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无非想要为说明毛泽东是“头脑发热”进行铺垫,同时为其的“混合经济”夹带“私货”。

  《筚》书引用刘少奇在1955年关于对资本主义和个体所有制改造的讲话,评论称:“这种观念支配了中国几十年的制度安排,使中国陷入了公有制不断升级的陷阱。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安排并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即使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也很难证明一定要消灭一切私有产权。”(P40页)很显然,作者一开始就是要否定公有制,把公有制的发展视为“陷阱”。1955年公有制体系还没建成,就已“支配了中国几十年制度安排”?只能说往前说没有,往后说都是作者的“私货”。先不论发展重工业哪些方面“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就问什么时候提出要“消灭一切私有产权”?有些人有意把“消灭私有制”与“消灭私有产权”混淆起来,目的就是为了欺骗民众。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私有产权”!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