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晴滟论《白毛女》 | 从“鬼”变成“战士”:女性革命及其“至善至美”

2021-08-04 4751 1
作者: 张晴滟 来源: 保马

  保马今日推送张晴滟老师的文章《从“鬼”变成“战士”:女性革命及其“至善至美”》。20世纪中国的文化革命舞台经历了从女性革命的再现到塑造革命女性的发展过程。“白毛女”故事的形式流变内在于这一过程之中。本文从“形式-形象”的角度入手,聚焦《白毛女》从传奇故事、到新歌剧、再到舞剧、电影的演出流变,进而指出,新中国通过对“舞台形象”的推陈出新来再造“礼乐”,能否成功塑造几乎完美的革命女性形象是新中国“礼乐”再造的关键环节。“白毛女”的形象经历了由“鬼”变成“人”,再成为“战士”的“雅化”过程,这一对《白毛女》不断加工和改编的“接力”,比正史更为客观地记载了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广度和高度。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Model Work”,保马推送的是作者提供的完整版,感谢张晴滟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从“鬼”变成“战士”:

女性革命及其“至善至美”

文 | 张晴滟

  样板戏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女性形象。西方女性主义者研究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时,往往认为样板戏是不成功的,样板戏里的革命女性形象没有触及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钟雪萍认为,上述看法是非常平面化、简单化的,缺乏对中国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真正意义的理解。对于样板戏的成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一个问题是,它跟中国妇女解放这个真正的中国革命的成就到底是什么关系?样板戏的主创者到底是怎样认识这个关系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新人”的层面上,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妇女解放的成就,这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1]这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我将它们提炼为女性革命和革命女性这两个概念。

  ▲ 1967年4月24日晚上,毛主席接见了上海、山西、贵州、黑龙江、山东、北京等六省市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并观看了上海市舞蹈学校演出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结束后,他上台同演员们一起照了像。

  20世纪文化革命的舞台,最初是对女性革命的再现,最终塑造出一批样板戏中的革命女性形象。

  首先,舞台上光芒四射的革命女性是“革命礼乐”的核心。“十七年”作品的女性通常从深仇大恨中走来,只有在剧终这一刻才展露笑容。直到“枪毙黄世仁”,喜儿才完成个人复仇。琼花在剧情发展部分参军、入党,成为一名革命女性。样板戏中的英嫂、江水英、方海珍和柯湘,从大幕拉开时就“亮相”——这批女性同严伟才、李玉和、杨子荣“同框”于同一海报,毫不逊色。

  其次,从意识形态层面看,新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女性”这个“记号”不断地流变:如“白毛女”最初是女性受难的传奇故事,接着成为女性革命的传记,最后试图创造出革命女性的史诗。上述变化这是一个分階段统一的工序,是礼乐再造的必经之路,不是偶然发生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艺和文革文艺“接力”完成了女性革命向革命女性的过渡。那些“记号”的流变实证地记录了新中国的妇女解放。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