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知识分子的箭伤了无产阶级的心
《万箭穿心》是一部有争议的好电影,女拳往往怒骂老公马学武渣男,而男人更愿意批评妻子李宝莉的性格缺陷。在我看来,评论一个人都是容易的,但重要的是理解。我就有点理解不了男女主角的相爱相杀。这俩夫妻都有对的地方,也各有不是之处,何必搞得这么绝情呢。儿子小宝对母亲李宝莉的对立和决裂也让我感觉有点不合常理。后来我找了原作《万箭穿心》来看,才明白作者方方还是有两手的,在这部作品她也带有私货的,表面上是讲述一个武汉家庭的鸡毛蒜皮,实际上写在新时代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背离和悲剧。只有了解了这种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万箭穿心》,因为相比原著小说,影片进行了很多改编,这些目的性明显的改编,甚至回避了原著小说的核心主题。
故事要从武汉这个特殊的地方讲起。《麦兜响当当》里的麦太说:“武汉,一个卧虎藏龙的城市,你孕育了热干面,孕育了鸭脖子,你也该孕育下我的快快鸡了。”事实上,武汉除了热干面和鸭脖子还有更多,辛亥革命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大革命时代成为全国工运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诞生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厂、武汉船舶制造厂等傲人的名字,七十年代百万雄狮改变了历史,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重工业的衰退,城市化进程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工厂纷纷关门,人们大批下岗。武汉工人已经从历史舞台的中心消失,成为“下岗工人”或者廉价的打工仔打工妹。
李宝莉是武汉工人阶级的后代。她父母都是工人出身,感情很好。父亲临死之前说,“这一辈子享福,死在妻子前面也是享福”。她像母亲那样,能干,精明,泼辣,善良,其老公马学武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这种带着性别差别和身份差距的家庭组合造就了李宝莉家庭悲剧的重要因素。李宝莉爱丈夫,但并不了解他;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离婚,不能理解丈夫为什么要去自杀,她更爱孩子,却不懂得与他沟通。
马学武作为知识份子形象的代表,虽然他为李宝莉写了很多华丽的情书(类似《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类),但他并不喜欢也不接受李宝莉的真实性格。李宝莉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家里家外都一手打点了,但他就是本能地害怕强势的李宝莉,他觉得李宝莉不能够和理解并欣赏他。他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粗野的工人的后代。以前他也无非是在厂里做个技术员,只能忍气吞声,大家一起过穷日子,他也就忍耐了下来。但是,随着改开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水涨船高(马学武提升为厂办主任并分到了房子),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的联姻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电影版始终努力地将这种家庭矛盾处理成“各打五十大板”的情形,然而在小说中,李宝莉因为搬了新家,内心始终是崇拜和感激丈夫的,是她主动向丈夫求欢,丈夫却冷冷地抛下我句:“我要和你离婚”。吵架过后,她又主动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丈夫求和,却遭受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