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知识分子的报国心——访浙江农林大学原林学系黎章矩教授
在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展览室里,有两份特别的信件——2009年学校原林学系黎章矩教授为全国油茶发展规划问题,给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的信,以及贾治邦同志的回信。
黎章矩老师是安徽舒城县人,1935年出生。因为家里困难,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只在村里读过两年私塾。12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下田,成为插秧能手。1949年家乡解放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进入舒城中学就读。黎老师说:“如果全国不解放,我不可能有机会进入中学学习,所以我对共产党的感情是很深的。”
后来,黎老师相继考上了六安农校、南京林学院。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问到的专业选择,他说了当时的想法:“我个人的喜好无所谓,只要国家需要我做,我就会认真去做。因为我从小家里很苦,能够进学校学习知识,晓得做人的道理,是党和人民给的机会,是党和人民教育的结果。”黎老师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并于1955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8年,黎老师来到学校工作。在教学方面,他讲授《经济林栽培学》和《经济林统计学》课,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山核桃、油桐、油茶、乌桕等经济林研究。1963年,学校成立了科学研究室,他担任副主任。
黎老师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在乌桕研究方面,他做良种选育、生长发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选出了浙江四个优良品种中的三个。他长期从事油桐研究,1979年《油桐良种及杂种优势利用》项目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特别是他从1962年开始做山核桃研究,到现在都没有停止。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他主持《山核桃丰产技术研究》项目,长期参与浙江省临安、淳安两县山核桃低改工程。临安的山核桃产量由1995年至2005年的3886吨上升到2006年至2016年的13699吨,平均单产由17.2公斤上升到45.66公斤。同期淳安的山核桃产量由1129吨上升到4500吨。他说:“我唯一的优点是能吃苦、肯吃苦。一方面,我的科研成果都是从具体实践中来的,另一方面,我的成果必须造福于老百姓,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好起来。为了研究山核桃,我们住过临安、淳安的24个山核桃主产村。”
解放后五十多年,全国油茶面积增加到6000多万亩,年均亩产油仅两公斤左右,年均产量在10万吨左右徘徊。为了探求油茶低产低效的原因,黎老师曾经花了两年时间,对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十七块全国公认的丰产林进行土壤、品种、林分结构的调查分析。他在浙江省临安县潘母岗林场建立油茶研究固定标准地,对2.7亩、274株油茶连续观测18年,每年观察单株花期、单株产量,三年分析单株果重、出籽率及种子含油率。结果,这块地18年平均每亩产油21.51斤,由于花费的工夫多而“入不敷出”。根据他的研究,油茶低产的原因有品种混杂、劣种居多、土地条件差、土壤缺肥、栽培技术不成熟等。特别是频繁的复垦造成水土流失,为油茶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
2009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制定《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9月,他给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写了一封信,对油茶低产低效的原因和其发展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说:“我是一名党培养教育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我工作不为名不为利。我写这封信,是出于一名知识分子的良心,科学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都要实事求是!”
2009年10月31日,贾治邦同志热情洋溢地给黎老师回信。信中指出:“你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油茶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油茶产业非常了解,把握问题非常准确,分析原因客观实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有针对性,也切实可行,对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来信中提出的减少油茶林复垦、加强低产林改造、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等建议都很好。”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黎老师还长期研究香榧栽培技术。他认为,浙江新发展的香榧规模基地全在酸性红壤上,因缺钙、镁矿物元素,叶片黄,种子质量低、产量低,这已成为香榧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与学生交谈中,夫人钱莲芳老师拿来了一张照片,那是2019年10月31日黎老师在浙江省新昌县长乐镇坎一村向农民讲解香榧栽培技术的情景。
现在,黎老师仍然每天看书,看各种资料。他说:“我没有一天停止过科研,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看书,写东西,并且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下乡。”
黎老师积累下来的资料和笔记有八百多万字。哪一天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东西,包括当地的气候条件,都有记录。他说:“这些笔记中,有些材料是很有用的,比如各种经济林产品的重点县、重点乡、重点村的每年产量数据,我都有记录。我打算整理一下,再交给学校有关部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