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再评《狙击手》——“精英对决”还是“群众运动”?


  01

  《狙击手》最核心的“梗”,叫“围尸打援”。

  什么意思呢?

  就是预先埋伏的狙击手将对方的一员(最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击毙或重伤,然后好整以暇,等待对方拖尸或营救伤员,借机扩大战果。

  在影片中,美军的“王牌狙击手”约翰用的就是这一招。

1.jpg

  但《狙击手》用这样一个梗展开故事,却让人觉得毫无新鲜感。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在中外电影中被用烂了的梗。

  八十年代库布里克的越战片《全金属外壳》就用过;2015年,吴京拍《战狼》,高潮情节也是这个梗;2021年的“网大”《浴血无名川》,更是把这个梗正用反用,大用特用,用到了几乎令观众产生不适的程度。

2.jpg

  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虽然《狙击手》把“围尸打援”故事讲得声情并茂,但这个战例却并不见于志愿军战史和当事人回忆,《狙击手》的创作团队也没有提到影片有真实战例做依据,可见这是一个虚构故事。

  拍电影,当然允许虚构,这完全不是问题。

  可是,既然虚构,为什么要虚构一个尽人皆知的俗套呢?为什么不索性脑洞大开、天马行空,虚构一个新鲜的(同时也是合情合理的)故事呢?

  如果创新虚构实在做不到,那么就老老实实地选一个志愿军的真实战例(个人认为一切虚构故事都不如志愿军真实战例精彩),再以此为基础加以演绎,不是也很好吗?

  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1964年拍摄的《英雄儿女》。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无疑是一个虚构故事。

3.jpg

  但巴金为了创作这篇小说,两次赴朝。第一次是在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的1952年,他参加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在朝鲜开城前线附近的志愿军某部六连生活了两个多月;第二次是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之后,他再次赴朝体验生活。

  不仅小说素材来自于生活,后来根据小说改编电影时,也吸收、参考了大量真实的志愿军英雄事迹,有了这些真实的英雄事迹做基础,《英雄儿女》终成不朽经典。

  《狙击手》和《英雄儿女》不同。两位张导演的创作态度,看来不是深入生活而是深入电影,所以就只能选择俗套。

  用俗套来拍《狙击手》,恰似姜昆在春晚上炒10年前的剩饭,这不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一种思想懒惰,在创作上采取机会主义手法的一种表现。

  02

  《狙击手》的基本故事架构是“精英射手的巅峰对决”——这也是被许多西方狙击手电影用烂的。

  典型的如2001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兵临城下》、2014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美国狙击手》,都是如此。

  在《兵临城下》中,对决双方都不同凡响。

查看余下7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