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海棠依旧》周恩来形象塑造
文艺创作的中心是写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说来,革命领袖形象塑造的成功程度,是其思想艺术水平的首要标志。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艺术家所创造的一种独特艺术样式,重大题材影视创作从1981年开始,至今已超过整整40年的历程。回望40年的发展,在几百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放映和播出中,以毛泽东、周恩来为第一主人公和主要人物之一的影视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而毛泽东、周恩来两个领袖形象的塑造不仅标领了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潮流,也成为整个文艺创作人物画廊最大的亮点之一。
革命领袖尤其是主要领袖形象的塑造有独特优势,更有少见的难度。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形象塑造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难度,最能考验主创人员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功力。其中,那些优秀的成功之作在塑造领袖形象上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分析与总结。最近,我有机会集中回看了近10年来以周恩来为第一主人公和主要人物之一的一些影视剧,在认真比较中发现,41集电视剧《海棠依旧》是格外出色的一部,至少在艺术地呈现周恩来作为新中国总理形象的历史广度和深度上、周恩来情感世界的博大与丰富上、周恩来能让中国和世界各方人士都为之折服的独特人格魅力上以及在播出时感染观众的程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堪称是高原上的高峰之作。这也是它每次复播都仍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原因之所在。
《海棠依旧》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从导演和表演两方面谈点看法。
著名导演陈力拿过不少最佳导演奖,拍过多部以毛泽东为主人公的优秀影视剧。2013年由其拍摄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更产生了轰动效应。在《海棠依旧》的创作中,她既是导演,又深度介入剧本创作,与编剧张法纯有很好的合作,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灵魂人物。她在该剧周恩来形象塑造上的主要追求和创造性贡献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认真贯彻“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始终以周恩来与中外领袖人物的对手戏为首要叙事载体,以真实再现周恩来作为人民总理在重大历史风云关键时刻的选择为主要叙事内容,并致力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精神的新发现,从而赋予周恩来伟人形象以丰厚的历史真实感和重大内容上的新鲜感。剧中那些最精彩最感人的戏,比如在北平和谈中严厉批评张治中去见蒋介石却又保护他的家属,下令将军大使们吃西餐跳交谊舞,万隆会议在风云变幻中扭转乾坤,视察邢台地震灾区下令未经批准一律不许给伤者截肢,与基辛格谈判中的峰回路转、处理“九一三”事件时的镇静与果决、对处于危境中的耿飚讲三个“不要”,如此等等,都是以坚实的艺术化的重大历史叙事来支撑全剧的高度与历史真实感。同时,像表现新中国成立前两天周恩来给保卫开国大典飞行员作激情动员,回西花厅的路上发现那个“花匠”的手在发抖给沈钧儒擦拭洒上菜汤的长袍,在河北巨鹿地震棚与伤员齐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在西花厅与刚刚从江西回到北京的邓小平谈一瓶安眠药的故事……这些精彩剧情都是创作者对历史的新发现,更为周恩来形象塑造增添了历史的丰富性和新鲜感。另外,片中处于第二位的家庭叙事和亲友关系叙事,也都是主要表现周恩来与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的关系。凡此种种,使该剧与那种主要靠边缘叙事支撑剧情,主要靠虚构故事塑造领袖形象的做法,划清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