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用满腔热情讲好中国故事——评张慧敏长篇小说《牡丹花正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为此,他还在政治局学习会上就这个话题进一步做了阐述,他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论述,为作家艺术家指引了一个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方向。相当一个时期,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我们有一批作家沉溺在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因为伤痕文学而引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创作。他们的这些作品,除了嘲讽诋毁新中国前三十年,就是污化丑化我们民族的英雄历史,这些作品极大的影响了我们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张扬,培养了一批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的社会公知,矮化了人民大众的审美认知。自从习近平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以后,对这个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开始矫正文艺的根本方向,提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切实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创作从此开始了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在近来读过的长篇小说中,我认为,部队女作家张慧敏创作的长篇小说《牡丹花正开》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好作品。这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所创作的一部有灵魂有温度有思想有故事的长篇小说,是一部非常认真地讲述中国故事的好作品。
读《牡丹花正开》这部作品,我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之所以说亲切,是因为作品所描写的地域,所依据的是鲁西南黄河湾根据地的故事,这个地方恰恰也毗邻我的故乡河南兰考。地界搭着地界,村庄连着村庄。所谓“黄河湾根据地”,也同时包括我的家乡。实事求是说,那个黄河湾的“湾”其实并不在山东鲁西南,东南走向的黄河,在兰考这儿拐了一个弯,而后直下向东北入了渤海,这个湾在河南兰考就叫“铜瓦厢”。以此为名,连接山东菏泽及河北的部分地域,在党史军史上统称为冀鲁豫革命根据地。
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作品把它称为黄河湾根据地,倒是更为准确的地域描述。作为从古至今黄河的最后一道湾,这里历来都不乏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比如,有史可查的元朝的最后灭亡,就最早起于这里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当时修黄河的民工在河底埋了一块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石头,以上天的名义,号令起义推翻元朝,这次起义便催成了元朝的最后灭亡。到了大清王朝,为了减少黄河水患,更有多少气壮山河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林则徐奉朝廷之命,曾经在此督修黄河。再后来便是近现代以来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百年历史,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压,许多著名的战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