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失控的资本主义巨轮
昨天五常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有网友问我怎么看,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场景,巨轮即将撞上冰山,观察员警告:Iceberg, Right Ahead!
这句台词来自电影经典《泰坦尼克号》。对《泰坦尼克号》的政治解读可能会违背我看这部电影的初心。那是在二十多年前南校区外的录像厅,高大姐和小邵哭得唏里哗啦,连我这个七尺男儿也忍不住泪。也许有一天我会另外写文章,把当年的心情写出来。但这些年来我多次重看此片,只能承认卡梅隆导演为了拍这部电影花了10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工作,并非只是讲一个爱情故事那么简单。导演卡梅隆自己是这么看的:“泰坦尼克号寓言的部分主题是傲慢:以为自己如此巨大,不会垮掉。这句话非常耳熟。一部巨大的机器、人类制造的系统、以巨大的能量向前推进,无法及时转向、停止、以避免灾难。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泰坦尼克号这艘船是在隐喻欧洲文明走向衰落。“泰坦尼克”的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泰坦”。泰坦向代表神秘力量的宙斯神挑战,结果失败,被打入比十八层地狱还深多少倍的大西洋底,因而有人说,“泰坦尼克”这个名字不吉利,开始就预示了悲剧结局。但是当时的人们泰坦尼克号是连上帝都不能使之沉没的巨轮。这反映了欧洲社会对自身情况的盲目乐观。结果不可一世的泰坦尼克被大自然的力量轻易击败。
这艘船的内部也是一个社会缩影,大船最底部的工人,三等舱的老百姓,上等舱的贵族阶级。泰坦尼克沉没和一战爆发仅相隔2年,很快欧洲社会各阶层就如同这艘巨轮里的大多数人一样迅速陨落了。这隐喻了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个阶层的人其实都在一条船上,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海难最后的幸存者大都是一等舱的乘客和妇女儿童,和现实也挺接近的。导演在叙事时又很巧妙的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把这几个阶层一一串联起来,反映出各个阶层的社会问题,每个阶级的人物和于他们相关的情节都令人映像深刻,一副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众生相,如果去看227分钟完整版,你们还能看到卡梅隆拍了许多留着长辫子的清朝人在三等舱和主角互动的情节,原来导演查过资料,当时泰坦尼克号上确实有清朝移民,而且还很幸运的和rose一样在船沉后被救起,这种小细节都要拍,卡梅隆想还原历史的野心可见一斑。史诗感就是通过这些细节才得以营造出。所以说这个电影还是内涵丰富的。
在纪录片中,卡梅隆表示:
“泰坦尼克号上的人类系统,可以视为世界的一个缩影,那里有不同的阶级,有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在我们现实的世界,我们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在我们下次即将撞到的冰山面前,正在挨饿的上百万的人们,将受到最严重的威胁,那座冰山是全球气候变化。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前面的冰山,但是因为系统动量太大,我们没办法转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