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中国电影更需要《流浪地球2》!
昨天,中核工业为《流浪地球2》发了一张海报,说:“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图片中有电影里的“行星重核发动机”,也有中核集团牵头研发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装置),还有中核集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这一波真是梦幻联动。
电影中的“太空电梯”、“门框机器人”、“全地形运载装置”很多并不是特效,而是有着现实原型的设备,很多大型机械设备,都出自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影片的花絮,当刘德华、李雪健等老一辈艺术家能够在拍摄基地看到大量的中国制造的“科幻电影先进装备”时,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激动和幸福。
所谓“电影工业”,其实是建立在现实工业的基础上的。
大家想一下,在我们工业、经济、科技全面落后的时代,就算当年的科幻小说家、编剧、导演有着天才的想法,又如何在电影中实现呢?
所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电影都只能拍伤痕文学、文艺片,什么高粱什么灯笼,说的都是旧时代的故事……我不是说这些电影不好,这些都是当时最高水平的电影,但另一方面,说明当时只能拍这些题材,想拍《球状闪电》、《全频道阻塞干扰》也拍不出来。
因为我们缺乏这些场景、道具和特效的生产能力。我们无法把了不起的科幻点子,转化成令人又惊又喜的电影画面。
这个是事实,这就叫“生产力决定精神文化”,只有盛唐的诗人才会写出“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叫大国的朝气和自信。
只有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才有底气去在电影中创造“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这些恢宏壮阔的奇观,观众们一点都不觉得违和,甚至还有一点期待——咱们是不是真在研究这些?
影片中,用于太空电梯基地建设的步履式挖掘机,现实中它可以在高海拔地区、沼泽、林地等多种环境作业。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可以建造这个装备。还有电影中的越野底盘运输系统,真正做到了1比1还原,连窗户都是防弹的……这就叫“工业化”。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大刘前几天看电影之后一脸满足相了吗?因为这些正是他二三十年前心心念念的一切啊。
国家强大了,文化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和蓬勃生机。
成功的“文化输出”,一定是充满朝气、锐气、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和进取心的。
这种朝气、锐气,一定会取代旧时代的暮气、阴气、尸居余气……